再来看地方督抚。
祺祥政变的时候,身陷囹圄的肃顺,打过请督抚力保的主意——如果曾国藩、骆秉章、劳崇光、官文、彭玉麟等分头上折,请求“格外开恩”,宽免肃顺、载垣、端华等人一死,那么,两宫皇太后和恭王,无论如何,不能不买面子,彼时出力剿匪,全靠这班人呢。
对此,肃顺是有把握的,因为,重用汉员,倚重地方,本来就是他的主意,曾国藩、骆秉章、官文、彭玉麟等能有今日,同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可是,肃顺到底失望了!曾国藩等汉人,固然一个屁没放,官文这个满人。也一声没吭,一十八省督抚,一默无言,眼睁睁的看着肃顺被推上了菜市口。
到了最后,“上头”也好,阶下囚也好,旁边儿看热闹的也好。都看明白、想明白了:在地方督抚眼里,“上头”变来变去,不过是在“闹家务”,谁上谁下,关我们屁事?反正又不动我们的位子!
这个道理,杀肃顺、载垣、端华的时候自己是明白的。怎么时过境迁,反倒有些糊涂了?
恭王背上的冷汗,一层层的往外冒。
何况,目下的地方督抚,两江、两广等最重要的地盘,都有“那边儿”的私人,直隶、湖广、陕甘等地的头脑。就算不是“那边儿”的盟友,也绝对不会主动站到“那边儿”的对立面去。
机枢呢?
恭王苦笑:更不用说了!
不计“他”,其余几个大军机,只有文祥是唯一一个“自己人”。可是,恭王知道,文祥不是宝鋆,此刻不是辛酉年,关某人不是肃某人,文祥是绝对不会支持自己去翻十几年前的旧账的!
内阁、六部、都察院……
一、二品的大员,一个个的数过去。要么不足为恃,要么根本不会趟这滩浑水,要么就是“他”的人。
真正靠得住的“自己人”。少之又少。
愈想愈是沮丧!
自己这么些年苦心培养的“班底”,都到哪里去了?
发了好一会儿的闷。恭王终于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自己所谓的“班底”,大部分其实还在,但是,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只有自己在台上,才能发挥作用,自己下了台,失权失势,“班底”也就不成其为“班底”了。就是说,这班人里边,像宝鋆这样,真正算作自己的“私人”的,并不多,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肯为自己“效死”的,少之又少。
何况,其中不少人,包括原先“恭系”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员,如曹毓瑛、许庚身之流,已经“过档”到那边儿去了!
此消彼长啊!
剩下的人,被反复的拆分、打散,流寓不定,就算有人依然“有心”,也已经难以形成合力了。
譬如,自己原先的最重要的“基地”,现已不复存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恭王回想起来,不禁疑惑:自己临走之前,给文祥和宝鋆出的那个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顾问委员会“二合一”的主意,会不会……其实是个馊主意?“那边儿”顺水推舟、借力打力,“二合一”之后,自己这边儿,非但未能抢得一块新的地盘,反而连原先的地盘都失掉了!
唉!
再有,“这么些年”,“那边儿”也在培养自己的“班底”,不声不响的,几年下来,卓然有成!
还有,恭王仔细想了一想,不论朝廷还是地方,“他”安插在关键位子上的人,大多都是他的“私人”,“有事”之时,都是可以为他“效死”的,这一点,自己真正是比不了!
军队——就更加不必说了!
唉!
再说“天道”——“既有的统绪”,真的有问题吗?如果确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真的大到了必须推翻重来的地步了吗?
文宗得位,确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南苑校猎之时,“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御榻之前,伏地流涕,孺慕至诚,这些,斥其“扮戏”,只能腹诽,无以实证,不可能拿这些来证明他“得位不正”。
至于宝鋆批评宣宗立储“不以贤”,确实,恭王是公认比文宗能干的,可是,又如何?拿什么来做证明呢?——你怎么证明,当年若立你为储,你这个皇帝,就一定做的比文宗好呢?时光毕竟不能倒转!
没有实在的证据,宣宗立皇四子为储“不遵祖制”的指责,就难以成立。
宝鋆的话,看似气势纵横,雄辩强据,其实,只能够拿来替自己人打气,或者在暗处发酵舆论之用,不能摆到台面上,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真正能拿来用的,只有一个“杨梅”。
小皇帝的“杨梅”,“过”自生身父母,是可能的,但是,到底是“过”自生父,还是“过”自生母,全靠推论,不论“过”自谁,皆无实证,实在难以定论,一定要说小皇帝的“杨梅”是文宗的责任,连恭王自己都不信服,又如何能够说服大多数的旁观者呢?
何况,恭王相信,这个事儿,如果一定要在“生父”和“生母”之间二择其一,“那边儿”一定会选择“生母”,原因呢,宝鋆自己也分析过了,小皇帝的“杨梅”若“过”自生父,文宗即得位不正,他本人、他儿子、他妻子,统统地位动摇;小皇帝的“杨梅”若“过”自生母,则只罪慈禧一人,文宗、小皇帝以及慈安的地位,皆安然无恙。
思来想去,“天道”这样东东,也未必就在自己这里!
如果,“人心”靠不住,“天道”也靠不住……那,自己还有什么?
没有了?
没有了。
*(未 完待续 ~^~)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