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使臣朝贡(1 / 2)

夏原吉满脸痛苦,好不容易搞些钱,皇上又要大手大脚地花,他哪里受得了。

“皇上,国库是富裕了,但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能这么花销啊!”

“穷不了。”朱棣一副暴发户嘴脸,“你目光太浅了,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的出来的,等明年宝船出海,大明的国库会越来越殷实。”

“……”夏原吉苦涩道:“皇上,浙西的洪水还未得到妥善治理呢,这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朕正要说这个事儿呢。”朱棣道,“你去再跑一趟,尽快解决此事,钱粮方面尽可放心,朕全力支持。”

见他还要反对修书,朱棣转移话题道:“对于治水,你可有良策?”

“这个……”夏原吉皱眉沉思片刻,拱手道:“臣以为,可疏浚吴淞江下游,而后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让洪水借道入海,如此,方可彻底解决水患,长治久安。”

顿了顿,夏原吉又道,“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两相结合,方为上策!

不过……这要动用十几万人,花费的钱财也相当惊人。”

朱棣道,“钱粮不是问题,早一日解决水患,早一日解百姓危难,恢复生产。”

他思考片刻,道:“你去统计一下,耕地被淹的百姓,无需以徭役代替赋税,至于治水的苦力,这次就不用士兵了,全用受苦的百姓,以工代赈!”

“皇上圣明啊!”夏原吉大喜,“这样虽然看似花钱多,实则利国利民……”

“哈哈……好啦!”朱棣笑着摆手,“去吧,尽快解决此事,救百姓于水火。”

“微臣遵旨!”夏原吉喜滋滋答应,“臣这就去办。”

待出了大殿,他才恍然醒悟,这是中了皇上的调虎离山之计,不由苦笑一声,转身去了。

……

夏原吉走后,朱棣神采飞扬起来。

“朕要修的是一部巨著,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书;

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巴拉巴拉……

李青看着老四这模样,突然想到一句不太恰当的话:狗窝里放不住剩馍!

不过修书属于文化传承,足以影响千秋万世,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好皇帝分仁君、圣君,仁君利在当代,圣君功在千秋;朱棣无疑是后者。

稍稍知道历史的,就知道《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奇作,纵观整部华夏史,这本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甚至连能与其比肩的都没有。

李青虽然知道这部书修下来,耗资弥巨,心里却是相当支持。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等朱棣慷慨陈词完,李青拱手道:“皇上,臣有本启奏。”

“你不会也和夏原吉一样,反对修书吧?”朱棣狐疑道。

李青摇头:“皇上英明,修书有利于千秋万世,臣举双手赞同;

然,若只是单纯的修书,并不足以体现皇上雄才伟略。”

“哦?”朱棣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皇上,臣以为,书修完后,可允许官员阅览、抄录。”李青道,“要是修完书,就束之高阁,那修书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虽然在修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人偷摸备份,但效果远不如公开支持传播来的好。

以官员为媒介,流传到民间,让这部旷世奇作,以这种方式保存,才是上上之策。

“这话也有道理。”朱棣沉吟片刻,点头答应,“不过,抄本一定要注明出处。”

“皇上圣明!”众人齐拍马屁。

朱棣爽朗一笑,“解缙,朕再跟你找个帮手,你和姚广孝一起负责编撰事宜,尽快保质保量的将书修出来。”

“臣…”解缙小心翼翼道,“皇上,臣一人可以应付的来。”

朱棣眼睛眯了眯,旋即笑道:“都去忙吧,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臣遵旨。”众人行礼告退,解缙有些失落。

待解缙等人离开,朱棣淡淡道,“此人恃才傲物,区区一个内阁成员,竟走在尚书前头,实在自大,纵有才华,却不堪大用;

高炽,你不可与此人过于亲近。”朱棣教道:“这样的人,就不能给他好脸色。”

“儿臣记下了。”小胖点头应是。

“李青。”

“臣在。”

“此番苏杭之行,你功不可没,即日起,封你为太子太师。”朱棣道,“怎么样,朕够意思吧?”

李青无语,太子太师衔,老朱已经封过了,而且这个从一品,他也不想要,因为要多干活儿。

“皇上,要不还是算了吧。”李青讪笑道,“臣还是做个孤臣为好。”

朱棣脸一板:“君王赐不可辞!”

“……谢皇上。”李青无奈点头,接着又问:“皇上,瓷窑、茶叶都在弄了吧?”

“嗯,瓷窑已经建好了两个,茶叶的事夏原吉也落实下去了,以后的茶叶由朝廷专营,与盐一样。”

朱棣心情很好,笑骂道:“这个人能力不错,品性也是上佳,就是太他娘的抠了,朕每次花钱跟剜他肉似的,娘的,老子又没花他的钱。”

李青:“……”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