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你什么级别?(1 / 2)

通文社这个副牌社在过去一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了国文社所有同事热议的焦点。

下属副牌社的业绩好,国文社这个上级出版社的业绩也不差。

金庸作品集今年在社里放了个大卫星,大卖3500万码洋。

今年出版的新书当中,还有《文化苦旅》这种四个月卖五十万册的爆款书。

林为民的新书《升官记》十月下旬发行,到元旦不过两个月时间,已经卖了近六十万册。林为民的作品是国文社历来压箱底的宝贝,新书一年轻轻松松二三百万册。

国文社还引进了梁凤怡的五部,销量最多的《豪门惊梦》卖了超过三十万册,五部的总销量也破了百万册。

于华的《活着》出版了半年时间,也卖了二十多万册。

除了这些表现亮眼的新书,国文社这一年当中出版的其他上百种新书销量均在五千册到十万册之间。

国文社立足于纯文学作品的出版和发行,这些年来出版的绝大多数作品销量其实并不高。

但国文社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底蕴足够深厚。

实际上,国文社每年的新书出版量占据总出版量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有年头夸张一点甚至不到20%。

而真正占据国文社每年出版、发行量大头的,均是老书,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老书,而是经过了读者们认证的经典作品。

钱钟书的《围城》自1947年出版,不到两年印了三版,广受欢迎。但在建国之后,却一度绝版了三十年时间。

直到1980年国文社获得了钱老授权,重新出版此书,在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出版前几年,每年都会卖出一二十万册。

到如今历经十一年时间过去了,《围城》每年依旧会卖出三四万册。

还有《鲁迅全集》这样的文集,几乎每年都会卖出近万套,别看数目不多,但人家是文集,一年卖出去的码洋也是上百万。

像这样的经典作品国文社有很多,除了这些老一辈的大家之作,国文社近些年来出版的经典作品也贡献不少。

比如顾桦的《芙蓉镇》、陆遥的《平凡的世界》、阿莱的《尘埃落定》、程忠实的《白鹿原》,这些近些年才出版的作品,每年的销量也很可观,动辄就是十万册起步,偶尔冲刺一下二三十万册。

再比如林为民的作品,出版年头比较久的作品现在每年的销量都会维持在二三十万册之间,出版时间越短的作品销量越高。

像近两年出版的《一个都不能少》,今年仍卖了近六十万册。

这些作品,堪称国文社的宝藏,也是国文社的底蕴和底气。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林为民坚持要收购新华印刷厂的废旧机器的原因。

国文社每年有如此大量的再版书、加印书,新华印刷厂的那些铅印设备就是给国文社量身定做的。

大兴那边的国民文学印刷厂到现在成立三个月时间,业务量直接拉满,每天机器几乎没闲着的时候,时不时还要加一下班。

按照社里的统计,仅仅是成立的这三个月时间里,国民文学印刷厂就为社里省下了超过20万块的印刷和装订成本。

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时间,国文社投资国民文学印刷厂的十几万资金外加购买铅印机器的成本已经收回来了。

以后印刷厂每印刷一本书,为国文社贡献的都是利润。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国民文学印刷厂的成立是一次绝佳的投资。

不仅为国文社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补足了国文社没有自己印刷厂的短板。

会议结束社里的中高层领导们从会议室离开,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嘴里仍在讨论着今年社里的变化以及对明年的展望。

其中,大家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通文社的扩编。

通文社算上林为民这个社长兼总编才九个人,一年产值却上千万,这样的效率堪称恐怖。

做出如此贡献,扩编是应有之义。

有了今年的成绩,通文社已非吴下阿蒙,想进可不是那么好进的了。

大家还记得上次通文社进人的时候林为民想的损招,抓阄,上级出版社的编辑调到下属副牌社去抓阄,简直是闻所未闻。

可现在来看这可能会成为以后的常态。

谁叫人家通文社发展的好呢?

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以后就算是林为民说要分家,搬出去办公,大家也不会惊奇。

元旦前的会议开完,社里的气氛轻松了下来。

马上要进入公历的1992年了,又赶上元旦放假,办公室里大家都在讨论放假的娱乐活动。

元旦假期,林为民家里聚餐,韩壮壮一家也来了。

聚餐吃的是铜火锅涮羊肉,水气氤氲蒸腾,气氛喜庆又热闹。

韩壮壮嘴里嚼着一瓣糖蒜,突然问林为民:“老舅,艺谋前两天找我了。”

章艺谋找韩壮壮,肯定是要找他演戏,《万家诉讼》的主要角色里好像没有太符合韩壮壮的。

“他找你演谁?”

“王庆来。”

王庆来就是秋菊的丈夫。性格安分守己,老实善良,甚至是有些软弱,因盖棚子的事被村长踢了要害之处,这才有了秋雨告村长讨说法的故事。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