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天下第一镇(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3067 字 1个月前

清溪甸是个小地方,不与主要交通干道接壤的小山村,小到曾经城关里的半大小子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县里有这么个地方。

这几年情况大不一样。

如今别说县里,即使是市里省里的多半人,都对这个村子如雷贯耳。

村民们平日里走出去,只要自报家门“我是清溪甸的”,无形之中便多出一份排面,显得高人一等,甚至在许多事情上都能获得方便。

这其中既有清溪甸经济发展很好,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缘故,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清溪甸出了一个李建昆。

对于清溪甸村民而言,这孩子既是他们在外面能跟人吹上一辈子的牛皮,也是他们打心眼里的骄傲。

就比如前一阵子春节将至家家置办年货的时候,村里混得比较差的李德友两口子,雇了辆拖拉机,把自家养的麻鸭和鸭蛋拖到县里售卖。

逛街采买的人们听说他们是清溪甸人后,纷纷上前搭话,连带着看那麻鸭和鸭蛋的眼神都似乎变得不一样,透着股贵气。

有人问:“你们家跟李建昆家住得远吗?”

李德友是個老实巴交的汉子,说不远,一根烟的功夫。

他婆娘更精明些,笑呵呵告诉潜在的买主老爷们,两家同在李氏族谱内,按辈分建昆要喊她男人一声叔,建昆嘴皮子也乖巧,在他们面前从没架子,喊她婶儿。还笑呵呵说建昆和她大闺女同年,娃娃们还小的时候,她和建昆妈某回坐在一起聊天,还换着奶过。

嚯!

女人的形象瞬间变得不同凡响。

倒也全是真话。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一拖拉机麻鸭和鸭蛋,不到一个小时售罄,都不带还价的,有种买到就是赚到的感觉。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说法传开,说李建昆不会再回清溪甸。

没看老屋都空落灰,父母早接走了么?

这对清溪甸是个打击。

建昆确实好几年没回,想他混成如今这副辉煌光景,清溪甸这个小池塘又如何养得下他呢?村民们也不确定。

现在,建昆不仅回了,带着双亲,还带回来一个仙女媳妇儿。

清溪甸沸腾了。

村里大花婶家开的小卖部爆竹分分钟抢光,石头叽镇上的供销社都没撑住多久,原本囤着准备正月十五卖的货,被一个村子的人清空。

啪啪啪啪啪……

嘭!嘭!嘭……

炮仗声不绝于耳,其中掺杂着更响亮的春雷声。

从石头叽向清溪甸望去,隔着山脊屏障,那边烟雾腾腾,好似仙境。

新建的镇政府大楼楼顶上,两个男人登高眺望,其中一人感慨道:“古代状元返乡,不过如此吧。”

另一人笑道:“状元可不及他。你不得准备一下?你这空降过来屁股还没坐热,人家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是真能一呼百应的角色。再一个,这一波调整,你寸步未进还平调到乡下,不知情的人以为你底子薄,我只能说你老丈人是真疼你,你也是运气真好,这还赶上了,政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被称呼为“政杰”的男人,侧头瞥去,笑骂道:

“伱丫知道太多了,赶紧滚回你的市里大衙门。”

“呵,大啥大,除了挂个‘市’字头,对下是一点实权没有,对内是各种掣肘,老江湖尚且如陷泥沼,拔不动腿,何况我这根嫩葱?每天也就是泡杯茶看看报纸来虚度光阴了。我啊,没你命好,也没你运气好,羡慕嫉妒恨呐。”

“你可真他娘的有脸说!”

清溪甸位于后山脚下的老李家门前,被围个水泄不通,甚至有些躁动。

村民们踮起脚尖探长脖子,隔着院门洞向里头张望,属实挤不进去,院里已经被辈分高的老爷子老太太们占满。

耳畔传来熊孩子们的聒噪。

“新娘子呢,新娘子呢?”

“听说比王二狗的媳妇儿还漂亮嘞。”

“有王二狗他媳妇儿会扭屁股么?”

“王二狗他媳妇儿是真白,尤其是腿。”

“我娘说那腿能夹死人。”

“难怪王二狗瞅着越来越不中用,比以前瘦了一整圈,估计快死逑了。”

王二狗当然不是大名,别看这小名不好听,人长得可谓玉树临风,家里办起厂子,钞票也不差,娶了城关干部家庭的小闺女,那姑娘喜欢穿时髦裙子,不常在村里出现,县城有房,但出现便是一道风景线,小腰扭得像柳絮,说话嗲里嗲气。

恰好王二狗在场,勃然大怒:“你们这帮小兔崽子!”

村民们大笑不止。

几个熊孩子的父母赶紧出声,有人讪讪笑道:“二狗啊,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再说屋里头,沈红衣算是人生最真切的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热情。

她拿来香烟糖果发给村里的长辈爷爷奶奶,却不想怀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不讲究的红包,多是临时扯一片过年用剩下的红纸卷起来,却个个不薄。

丈夫让她收下,说是习俗。

她只能却之不恭。

就这么一小会儿,怕是挣出了一个万元户。

只能说清溪甸的爷爷奶奶真有钱,间接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尊老爱幼的美德在这里传承得很好,想想又完全在情理之中,一个注重祖先荫庇的地方,必然尊老。

“建昆呐,喜酒办过了?”

村里老李家这支辈分最高的一位男老人,李建昆称呼为“五舅爹”,坐在一张囍子靠背椅上,问的是李建昆,眼神却定格在李建勋身上。

李建昆凑近几分,在老人耳边喊道:“五舅爹啊!扯过证了,不管在外面怎么办,家里肯定也要办,你得做主婚人呐!”

老人没有一颗牙齿的嘴巴乐呵得张开,连说三声好。

话题谈到这里,老祖宗们纷纷开口,对这件事尤为重视。

“正月十二是个好日子。”

“太赶了吧。”

“十六也不错,吉时多,就是冲马煞南,对啦,这姑娘属啥的?”

甭看不起老辈人没文化,他们懂的东西,年轻人只能当天书听。

李建昆就这样被安排了。

老家这边的喜酒定在正月十六,全村宴,需要好好筹备几天,不过大哥李建勋拍拍他肩膀,又拍向自己胸口,交给我的意思。

开玩笑,比县长只低半级的李副厂长,即使放眼整个县那都是号人物。

玉英婆娘和贵飞懒汉继续和老人们唠嗑,李建昆带着沈红衣来到门外,得以让大家都如愿以偿见到新娘子,李小妹守在小嫂子身边做翻译,以沈红衣的冰雪聪明,很快便跟村民们聊开。

李建昆见她们被一群女人包围着,也不挤进去凑热闹,散了一圈香烟,跟老少爷儿们闲聊起来。

“村里开了不少厂子吧?”

办厂在许多人眼中是个大事情,但江浙人不这么看,家里楼下腾几间空闲屋子出来,买上几台设备,便是一个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小厂子,这种模式一直到后世都广泛流行。

优点是成本小,赚头其实不算小,远高于打工,很适合起步创业。后世不少这样的手工作坊工厂,生意甚至干到外国,主做外贸。

等订单多起来,生意稳固后,扩大规模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缺点也有,品控不行,产品良莠不齐。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