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摩尔定律和半导体工艺制程
朱靖垣看着周围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进入思考状态的反应,说明自己已经让他们都有了兴趣。
然后,朱靖垣自己也有了别样的思考。
在说到那么多游戏题材的时候,朱靖垣陡然想到了游戏内容管理。
也就是说,哪些内容可以做,哪些内容不能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卖给什么样的人。
例如前世欧美的分级制度。
朱靖垣又立刻想到了电影方面的内容管理。
电影产业的事情都是自己爷爷搞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参与过。
自己爷爷撒手人寰之后,这个产业也就没人专门盯着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牛马丛生。
自己这个皇帝是时候专门去指导一下了。
这个时代的人,肯定想象不到,当教育更加普及了,网络也全面铺开了之后,社会上可能会出现的影响。
任何单个没有优势的厂商,想要主导行业内的标准的时候,都可能有其他厂商反对和捣乱。
光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光源的波长也会有相应的缩短。
这就与那些投资宣讲会上的“目标”就非常的类似了。
极大的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扩大了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
美利坚作为一个商业社会,就算是官方主导的项目,通常也是军方出钱出技术,让民间厂商去完成产品开发。
这些厂商会相互影响,后来加入的厂商也会受到影响。
晶体管的密度真的两年就能翻一倍。
只能在工艺水平大幅度提升后,用在少数有特殊需求的半导体产品上。
在很多时候,这种市场的运转状态,是非常接近充分竞争状态的。
在这个内部会议上,朱靖垣按照自己前世的经验,把自己知道的可能有效的技术方向都列出来。
同时也是行业口号。
他们要在最合适的时间点上完成订单。
戈登·摩尔对当时半导体产业的情况做了总结,然后按照总结对未来发展做的预测或者说是规划。
比如Intel的摩尔定律成为了行业标准之后,所有厂商都要以两年为周期制定开发计划。
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
在微缩光刻时代,迅速转入不可见的紫外光时代。
当时的光刻机产业的领头羊尼康在157纳米光源上头铁了很久。
朱靖垣作为最终决策者,如果没有主动将相关产品向民用市场投放,那民用市场就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他们之间还会理所当然的演双簧,依靠垄断地位交替收割巨额利润。
这是无法接受的。
那么现在的大明?
大明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计划,不需要专门喊一个两年计划的口号。
美利坚朝廷对intel、微软、高通无能为力。
说不定能够实现比原有道路更好的效果呢?
最关键的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速度,确实能够完成他们宣称的目标。
波长降低到了365纳米,实现了800纳米到280纳米的工艺。
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这种攻关工作都会积累资历。
但是他的这个预测和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行业标准。
所以对于大明而言,当然可以尽快用攻关浸润式光刻技术,但是在新光源的研究上也要不断努力。
小说、诗词、戏曲、电影、游戏的内容管理,应该是非常类似且应该尽可能统一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整个产业的绝大部分厂商,都默认以两年为周期,完成一轮生产和升级计划。
最先能够被普通人接触,并且产生影响的,很可能是网络上的小说,同样要专门提前安排一下。
关键有大明皇帝直接给出的正确方向。
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两年计划”逐步扩展到了全行业。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在没有限制的充分竞争环境下,非常容易诞生寡头甚至绝对垄断厂商。
这就让所有没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相信,投资这个产业绝对不会亏。
相应人员不需要考虑想办法拉投资。
发完了奖励之后,朱靖垣把主要负责人召集到一个会议室,开始安排后续的新任务。
还能催促落后的厂商尽可能追赶上整个行业的节奏。
在历史上,摩尔在1965提出的口号,是一年翻一倍。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寡头垄断甚至绝对垄断应该也已经形成了。
让工部和半导体司安排人员去做攻关和验证。
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甚至可能出现模仿者干死原创的情况。
因为这其实是一个供应链周期。
还有其他的更加具体的细节,比如提升性能的铜导线工艺,提升效率的双件工作台设计等等。
普通人甚至可能不知道有相关的东西存在。
另外,前世所有用过的已经成功的路,当然是已经确定可行的路。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在市场处于混战状态的时候,厂商之间基本上是谁也不服谁的。
他们甚至能够持续数十年始终保持这个升级速度。
首先是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工艺制程和中央处理器。
所有厂商都能够比较顺畅的协调配合,整个产业的发展也不会乱套。
同样要求在两年之内,完成二十五万六千字的芯片的量产,按照1024进制就是256K,相当于前世的512KB。
所以大明有机会直接实现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一年翻一倍的目标。
然后intel凭借完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最终杀出重围并站稳了脚跟。
因为摩尔定律首先本身就并不是科学上讲的“定律”。
原有的光刻工艺中,物理机械手段直接生产的电路板的母版,其精度是有其极限同时也相对不容易提升的。
最为理想的结果,就是在放开行业门槛之后,实现良性的充分竞争。
常规光源的升级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找无限接近X射线,但是又不能出现X射线现象的光源的过程。
市场的充分竞争状态也就不复存在了。
现实中当然不可能有绝对的完美结果,但是本着求其上得其中的方向走也显然是正确的。
首先提出步进式光刻机的设计逻辑,提出微缩光刻的技术方向。
半导体产业肇始于美利坚这个商业社会,最初的行业环境可以说是非常混乱的。
于是朱靖垣吩咐身边的大学士牛鉴,让他回头发个通知,让礼部的下午到文华殿开会。
微处理器本来就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核心。
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继续下去,本来应该去寻找波长157纳米的光源,开始生产45纳米及以下的芯片。
但是当时的光源开发公司,在研制波长157纳米的光源时遇到了困难,或者说是瓶颈。
所以朱靖垣首先发了一份纪念证书,还让礼部列了一个“半导体产业开拓者”名单存档。
就只能与按照intel相同的时间节点,制定自己的生产和升级计划,好让自己的节奏与intel对齐。
就算是朝廷的反垄断法,都可能已经无法撼动这些垄断厂商的地位了。
到了1997年的时候,他再次做了非正式的折中化修正,改成了一年半翻一倍。
继续使用193纳米的光源,推动芯片制程从45纳米继续上升,最终的极限做到了7纳米工艺。
按照朱靖垣的计划,六十四位处理器开发完成之后,将会开始主动向民用市场推广,主动开发更多民用设备。
缺乏引导的蓝海市场竞争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混乱。
民间厂商要加入这个产业,就必须按照已经形成的行业标准去做事情。
会有很多商人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的商品推给任何有购买力的人,这非常有利于新产品的迅速推广。
所以193纳米的光穿过一层水之后,就有了等效于134纳米波长光源的效果。
你来我往的轮番挤牙膏就会成为市场上的常态。
于是,台积电和阿斯麦尔合作,以林本坚提出的方向为目标,研发出了浸润式光刻机。
在半导体产业方兴未艾的时代,处于蓝海状态的半导体和处理器行业竞争激烈而且混乱。
大明的半导产业是完全官方主导,并且由官方机构和厂商完成的。
然后朱靖垣继续处理眼前的事情,继续了解这几年的半导体产业的成果。
让汪莱安排多组人员分头去攻关这些技术。
当然,这种模式优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技术和标准的可控性。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