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论学艺(1 / 1)

我的蓝领生涯 督宝 1898 字 5个月前

十天时间,周国强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一直没去网吧的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快速融入这个大集体当中。

按照正常规定,作为实习生,五点下班(有三十分钟洗澡时间,几乎每天都洗,不洗澡灰头土脸没法见人。)

为了留下好印象,他坚持与师傅们同进退,加班到六七点钟,没有加班费。

也是在这段时间,周国强琢磨出些许心得。

当工人需要眼力见,有什么小活得主动去干,若是等到别人来督促,那便落了下乘。

尤其是像他这种新来的实习生,很可能某人暗地里的一句坏话,就能断送实习生涯,虽说这种概率很低,但不代表没有。

筒节组对可谓是组里工作的重头戏,几乎八成小活都是这一工序的准备工作。

从滚圆转来筒节,两个人挂钩吊装,测量尺寸来确定每节摆放位置。

每个筒节都需要测量周长(俗称盘筒子)确定筒节之间的误差值,理论来说周长误差应该不超3毫米,但实际上误差在8毫米以内,大多可以借、匀开来了。

例如一节周长3000毫米,另一节3008毫米,理论精确计算,长的那边就需整圈高出1.5毫米,可完美借让匀开。

但实际操作,按照2毫米借让匀开,就已经算是好活了。

后期周国强也特别深入研究过原因。

一者理论与实践本就存在误差。

二者每节筒子都有焊道,焊道一般都会高于平面2-4个,为保证焊道不超差,焊道上下100左右的位置很难借让。

三者滚圆校园不可能保证圆度足够,加之操控滚圆机的师傅水平有限(不排除应付差事,想早下班,工资不满意,带情绪,等客观因素。)

过于不圆的筒节,组里也进行过抗议,典型的下找上,就算弄回去再回一次圆,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得到最多的答复就是“就这水平,不行你们自己回圆。”

如此无可奈何的答复似曾相识,环焊组找铆工组麻烦时,陈师傅偶尔也会这样回复。

在他看来,也许这就是此类老厂子存在的问题,一道工序不认真,下一道必然出问题,问题持续累积,最终出品不仅需要多花费时间,同时还伴随着瑕疵。

工人们并不会因为出点小问题就被开除,加之领导也时常和稀泥,谁都不愿意得罪,久而久之养成陋习。

有人说他们厂子属于养老企业,有没有本事都能混到退休。

想干就多干,不想干也可以少干,只要领导安排工作,你态度端正了,就算干不多,他也拿你没辙。

周国强不晓得这些习惯是从啥时候形成的,但大锅饭确实问题多多,若说一个车间是一大锅,铆工组就是一小盆。

都在锅里吃饭,就算你技术牛上天,也不可能撑死,就算你技术再烂,也不会被饿死。

大北锅炉厂属于国有改制,据他所知如今就是半国有半私有,还有兰国股份,只不过人家已经很多年没来过了……

筒节测量周长过后,下一步也是最关键步骤看图纸,必须搞清楚前后方向的前提下,画出两筒焊道的要求间距,这一步骤大多是由陈师傅来完成。

有时候爱装逼的大黄牙崔师傅,也会照猫画虎的比划一二。若他俩都不在的时候,裴师傅才会出手。

周国强后来才知道,其实九成的铆工活裴师傅都会,只不过裴师傅不爱显摆,专干气割。按照阅历来说,裴师傅算是陈师傅的学长,都出自同一所劳动技校。

裴师傅的同学几乎遍布厂子里的各个工序,可以说他们那一批,是厂里的中流砥柱。

陈师傅那一批,留在车间当一线工人的并不多,有一次陈师傅带周国强去吃大餐,认识了他的几个同学,有的是副科级,有的在销售部赚的盆满钵满。

在周国强看来,陈师傅头脑在他之上,总觉得陈师傅缺了点运气和魄力……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前提是各种工具都枕戈待旦,天车挂上链子,开始第一点的对接。

第一点很重要,需近距离观察,确保石笔画线与焊道中心点位,尽可能平齐。最好的对接应当让这一点留有1.5-2毫米的缝隙。

若不留缝隙,抽出钩子时可能筒节不回,也可能闪裂。没有回力空间,必然较劲。

如此浅显的道理,除了陈师傅,其它几人并不懂,其它人总觉的位置对了就可以点。

脑子这东西没法解释。转不转,注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途,无论什么行业。

面对不圆的位置,初级解决方案手推,中级解决方案撬棍,高级解决方案千斤顶,顶级解决方案抡大锤……

十个铆工九个聋,周国强后来听力下降,就是那几年落下的病根。

顶千斤的活没人愿意干,同时具备一定危险性。需要人钻到筒节里面,千斤加杠子往起打,就好比点读笔(那里不圆打哪里)

不仅需要经验,还需要有劲,周国强记得第一次进入顶千斤时,他根本没办法一手稳千斤,一手扶杠子。(直径越大,所需杠子越长,同样也越重)

在里面看不到外面,需要靠指挥。裴师傅是千斤打的最快最准,不过一般时候他不会进去,除非人手不够。

筒节组对有很多细节,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多经验与技巧。

指挥的好,就能缩短工作时长,早收工。若水平有限,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出现让借不开,局部超差严重,若楔子都挤不回去,就只能启用终极必杀技,刨开重组。

好活谁都会干,怕就怕有问题时,如何解决各种难题,才能体现出一个技工的能力与水准。

陈师傅带周国强时,也不会手把手的教,能学多少基本靠看和想,嘴勤快的他,只要提问,陈师傅有问必答。

学技术、学本事,最怕闷葫芦,尤其是不懂装懂,不好意思开口,抹不开脸面,最终结果必然一知半解,出徒也是二把刀,学不到精髓,更不可能青出于蓝。

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能够付诸于实践并不容易,无论哪一行业都适用。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