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国人大会(2 / 2)

知道钱谦益的这篇文章是在支持自己,也能迷惑到一些人,朱由检没有阻止文章的发行,还安排撰稿人根据这点讨论。

皇帝特意让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参加恩科,就是为了减少贫困士人,增加小康家庭。

“这家伙真有意思,总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显示自己对舆论的重视,增加报纸的影响力。朱由检在看到有关副榜的事情争论越来越大后,他让人刊登了一条消息,决定让所有应试的举子,举行一次集议。

这些举子的言论,很快就通过报纸的传播,被京城的官员、民众看到,进而影响到他们。

这件事情主要是为了配合锦衣卫工作,揪出京城可能存在的建虏间谍。但是在客观上方便了邮递业务,京报集团的报纸,可以根据门牌号,直接送到家里面。

民众是觉得举子说得正确,这么多人支持的事情,还是皇帝陛下提出的,不可能有什么错。

在他们的带动下,京城的官员和有钱人家,几乎都订阅了报纸。

这些人的态度,很快就反馈在报纸上。钱谦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对增设恩科、增加县官的支持。

当官为朝廷效力,就是恒业的一种。朝廷录用的士人越多,有恒业的人就越多,世上会有更多的小康家庭,脱离贫困境地。

在对增设县官的一片支持中,有些举子对恩科的具体设置上,提出一些异议。

这件事在一些举人之中,开始引发了争论。进士科副榜要不要直接授予教职,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要不要赐予出身,都是举子关注的问题。

顺着这个形势,京报集团推出了订阅服务。可以让有钱的人家,一次订购一年。京报集团会根据他们的门牌号,直接把报纸送过去。

由此一些人提出,恩科的明经科进士、明书科进士,和明法科进士、明算科进士没有区别,所谓的赐明经出身、赐明书出身,其实就是明经科和明书科的副榜。

他们从不断增加的增刊中,已经看到了士子对这件事的表态。

他们的这些言论,启发了其他举人。在会试结果出来之前,他们都有可登上副榜的可能,所以他们提出,进士科副榜的举人,应该按以前惯例直接授予教职,不用参加恩科。

这样的文章很少,但是京城的举子,现在对稿费大多不在意。他们欣喜的是自己的文章能被免费印刷,让自己的意见传扬出去。

尤其是一些高级官员,为了能早早看上报,也纷纷花钱订阅,看报纸上的消息——

尤其是听说增刊的事情是皇帝下的命令后,他们更是认为皇帝在支持他们。更加踊跃地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示对增设县官的支持。

凭借遍布全国的驿站渠道,以及统管邮政事务的职权,太仆寺能在各地的邮递公司中占据一半的股份。将来每年获得的分红,就能让太仆寺成为最有钱的衙门之一。驿站不仅不会赔钱,反而能挣钱财。

周朝时期的国人,有参政议政、参与诉讼等权力。周厉王的时候,禁止国人诽谤他的政策,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京城的民众,免费看到了一场大戏。看着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举人,在报纸上争论不说,甚至在现实中辩论。他们纷纷觉得大开眼界,满足了心中的好奇心。

《京报》的发行数量,也是一增再增,从原本的几千份到几万份不等,稳定在五万份左右。京城大部分人家,已经都有购买。甚至有家庭不止买一份,识字的读书人都要看。

这次集议,就讨论有关副榜的事情。由各方阐述观点,再让举子选择。鸿胪寺官员见证,计票确定结果。

朱由检看着这些,却是哭笑不得。因为官员虽然能说是恒产者,但是他们的财富,却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朝廷从创造财富的人那里征收,然后发放给他们。

单是这些客户,就能让《京报》每期至少卖出一万份,喜得王承恩整日乐呵呵的,知道京报集团算是稳了下来——

在看到很多官员赞同增设县官后,众多举子的目光,开始转向这这点——

这个说法,一些举人赞同,一些举人却觉得不妥。认为皇帝设立明经和明书出身就是为了选拔教职官员,还特意允许副榜举人参与。他们这个提议,实在贪得无厌。

这个说法,引来很多参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举子认同。在结果没有出来前,他们都有登上副榜的可能。既然有机会当官,当然要积极参与。

各大酒楼、客栈、茶坊,见此也纷纷订阅了,以便吸引客人。

邮递公司内部,已经规划着按皇帝的指示,在各个街道设置邮筒、发行邮票,开展信件邮递业务。

他的这篇文章,根基是之前提出的恒产论。认为让士人有恒产,能够坚定士人的恒心,朝廷应大力支持,让更多的士人有恒产、有恒业。

所以他们提出,要允许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参加恩科,或者干脆赐予明法或明算出身。

然后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驱逐了周厉王。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

这样的人越多,民众的负担越重。所以官员的数量,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不可能靠着这个途径,让士人都有恒产。钱谦益的文章,根本就是歪理:

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争夺胜利果实,想要让朝廷的决策,更加有利自己。

既然如此,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怎么就不能赐出身呢?

县级官员里的法官、主簿职位,正适合他们担任。

这对朝堂决策,必然产生冲击。大明所有官员,都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这位儒学宗师,在被朱由检拜为帝师后,几乎确定成为当世儒学第一人。他的观点,就是儒家的正统解释,其他人想要驳倒他,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刘宗周拿国人大会举例,说明皇帝这样做符合周礼。如今大明要重制礼乐,不能拘泥于以前的制度,要参考周礼,用心揣摩圣贤留下的用意。

在他支持之下,举人集议的事情,毫无疑问地获得通过。朱由检选择在放榜之前,召集举人在贡院中集议。(本章完)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