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2 / 2)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学问差得多。

“饮酒时赵普将赵匡胤灌醉,并将黄袍穿在赵匡胤身上。”

“商议攻伐太原,赵普提出先攻下太原的话必须单独抵挡西北两面,不如先削平诸国。”

赵普辅助赵匡胤制定统一的谋略在风雪凌危险中,在酒杯觥筹交错之际分解将帅的兵权,真是社稷之臣了。

“986年春,宋太宗北伐,久未班师,赵普上书力谏收兵息战。”

“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

“赵匡胤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

“于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

“赵匡胤曾经与赵普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

“赵普拒绝了赵匡胤,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赵匡胤即位后,论功行赏,继续使用后周老臣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人心。”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

在他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提起过这件事,询问赵普只读一本《论语》是不是真的。

“有大臣知道了又禀告给赵匡胤,赵匡胤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

可结果让他大为不满,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后被追封韩王。”

由此可见,谏言是需要胆识的。

做饭用的鼎,尚且有耳朵,官员怎么没长耳朵呢?

难道不知道赵普是他倚重的国家重臣吗?怎么能弹劾赵普呢?

“在赵普的辅佐下,一年之内粉碎了李筠、李重进的反叛。”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杯酒释兵权对于宋朝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只要削夺其权,控制粮草,收拢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赵普虽然于国有功,但他胆大妄为,朕也不得不罢免。

“宋太宗失去赵普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朝廷储君的案件,赵普出主意,为赵光义背负不孝不朋友的名声。

“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总是用尽全力来帮助自己,忠诚于国家。

“显德六年六月,柴荣去世,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曾祖父是唐末三河县令,祖父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在五代时任相州司马。”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捷。

当看到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他好奇询问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赵匡胤命令数位大臣辅助赵普。”

“赵普辅政是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

“960年末,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

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动辄改朝换代的痼疾,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赵匡胤亲征并随同前往。”

“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赵普因为辅佐有功,也得以高升。”

而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朝廷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吴越王之所以贿赂赵普,无非就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赵普这个宰相来决断罢了。

“赵普常被人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李重进派人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赵匡胤所用以后。”

但北宋后代对武官以及军队也多实施消极防范的策略,不积极考虑提高军队战斗力。

“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

“宋太宗赵光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

“赵普觉得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

“把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罢为成德节度使,分化兵权。”

“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在赵普的百般劝导下,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恭帝手中接过所谓的禅位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他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赵普。

赵匡胤宴请一众高级将领,装作喝醉酒的样子试探这些将领。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两年后,赵普被封为太保,第三次出任宰相。”

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这一点令他敬佩。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赵普当上宰相以后,太祖劝赵普多读点书。

赵匡胤陈桥事变接受禅让,决策辅佐的人很多,其中赵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记载,赵普品性不好,经常猜忌苛刻。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宋初功臣,不止赵普一个,但赵普的功劳最大。

“赵匡胤采取赐李重进免死金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到青州以便就近约束。”

可惜,他对赵普的宠信,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使得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

“赵匡胤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出来。”

考虑到赵普有大功,他当众斥责官员维护赵普。

“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而随之确立的军政体制,隔断了唐末五代那种朋党勾结的官兵关系。

“公元955年,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

“赵匡胤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赵匡胤的一番话让将领们彻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赵普,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他原本还不相信,可赵普病逝后,发现书箱里果真只有一本《论语》。

“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通红的炉火上烧肉吃。”

“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

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于是乎,他就罢免了赵普,赶出了开封城。

这类问题一直都是他的心结,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使得他的政权不稳。

“赵普当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

坚持依法办事,反对徇情枉法是赵普的一贯思想。

对于赵匡胤、赵光义治国时犯的错误,他都能犯颜直谏。

“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

“从计谋到躬亲,赵普功不可没,晋升兵部侍郎之职。”

向皇帝进谏,一個言语不当,往往会招致无妄之罪,灭顶之灾。

朱元璋:赵普真的是贤相,诸将不早日解除兵权,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一样混乱。

“赵匡胤让赵普只管呈递敕令,他来签署。”

同时赵普主张赏罚分明,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恶而滥用法令。

“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

“赵匡胤任职同州节度使时,征召赵普为推官,后又上书朝廷任赵普掌书记。”

假如你们的部下为了富贵而造反,那该怎么办?

将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时,赵匡胤做出了许诺。

赵普辅佐赵匡胤、赵光义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制度,避免了藩镇割据的情况,维护了宋朝的长治久安。

“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

“赵匡胤约好晋王,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

赵普回来做官后,解决了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和他长子继位的问题。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他,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赵普有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有房玄龄、杜如晦的治国才能,是他所倚仗的社稷之臣。

(本章完)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