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归国后极其气愤,在他心中,秦国就是虎狼之国,贪婪无度,只有联合齐国才是最优战略。”
“于是,屈原上朝怒斥楚怀王不应该与秦国联姻。”
“然而结果是楚怀王不但不听,还再次将屈原罢黜。”
“甚至把他流放到汉北地区,屈原又一次被打入冷宫。”
“而楚怀王与秦国联姻的举动也直接引发了齐国的强烈不满,齐国于是联合魏国和韩国一同攻打楚国。”
“楚国见形势不妙,只能转而向秦国求援。”
“秦国可是向来被视为虎狼之国,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做好事呢。”
“于是秦国提出要求,让楚国太子到秦国去做人质才答应救援楚国。”
“楚怀王无可奈何,只得将太子献出,秦国随后也出兵击退了齐、魏、韩三国联军。”
“然而,在秦国的楚国太子并不安分守己。”
“仅仅过了一年,身在秦国的这位楚国太子就因为私斗而杀死了一名秦国大夫,并且在事后私自逃回了楚国。”
“秦楚两国的关系就此急剧恶化,秦国于是再次联合齐国、魏国和韩国一起攻打楚国。”
“正在被流放的屈原本就对国家充满忧虑,忧心忡忡。”
“结果在听闻国家的这般境遇后,更是心痛不已。”
“他愤恨楚怀王不能采纳良善的谏言,却听信谗言。”
“因而在忧愁且深沉思索的心境之下创作了《离骚》,以此抒发对楚国命运以及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腐朽政治的愤怒和不满之情。”
“四国联军攻打楚国之后,无可奈何的楚怀王只得再次向秦国表示软弱,期望联军能停止对楚国的进攻。”
“秦王便又借此机会设计,让楚怀王独自前往秦国商议双方停战之事。”
“在公元前299年,41岁的屈原此时已经结束流放被重新召回。”
“他听闻楚怀王要前往秦国,怀疑这又是秦国的阴谋,于是极力劝阻楚怀王不要前往秦国。”
“然而,楚怀王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结果刚进入秦国关卡就被控制,秦国还要挟他再次割让土地。”
“楚国这边得知楚怀王被秦国劫持,国家不能一日无君。”
“于是马上立太子为新的国君,也就是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上位后,坚决不肯割地来救父亲楚怀王。”
“一向强横的秦国于是出兵攻打楚国,楚国最终失去了五万大军以及十六座城池,楚怀王也在三年之后死在了秦国。”
李世民:如果当初楚怀王听从屈原的忠言,楚怀王就不会被扣押,楚国的历史恐怕就会改写了。
当时楚国权臣极力支持秦楚结盟,而具有远见卓识的屈原极力反对与秦国结盟,以免成为六国的众矢之的。
可惜小人谗言,忠臣被排挤。
屈原的谏言得不到采纳,之后因小人谗言他被楚怀王流放。
屈原被第一次流放,历时五年之久。
果不其然,屈原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齐、魏、韩三国组成战略同盟,攻打楚国。
楚国仓皇狼狈,请求盟国秦国救援。
虽然得到救援,但是需要付出代价,以楚国太子作为人质留在秦国。
国与国的关系,风云变幻。
因为太子杀人事件,导致秦国与楚国关系紧张。
秦国撕毁联盟协议,与楚国不断发生战争摩擦。
流放在外的屈原,写下了《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叹一声,流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哀叹百姓生活是何其的艰难。
其中还有一句成为千古绝唱,传颂至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方道路狭窄而漫长,我将百折不挠的追求和探索。
诗词中体现出屈原的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言放弃。
流放五年的屈原,返回楚国后。
继续力主抗秦,但是再次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挤和打压。
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承诺两国结盟后秦国会归还楚国失地。
在这个问题上,洞察秋毫的屈原,提出了预警。
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要去会盟。
而楚怀王之子子兰等人各怀私心,支持赴会,楚怀王最终选择去武关会盟。
结果很悲催,秦国将楚怀王扣押,胁迫他割让城池。
要说楚怀王还算是有些骨气的,断然拒绝了秦国的要挟。
楚怀王一代枭雄,居然被困秦国三年,一直到楚怀王死去。
自此,楚国虽有新王楚顷襄王登基。
但是已经无法再与秦国抗衡,逐步走向式微。
在屈原被打压排挤的那一刻,楚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又过了数年,到了公元前293年。”
“秦国为实现统一六国的目标又开始攻打韩国,秉持着哪里弱小就攻打哪里的策略,最终以秦国大将白起大败韩国24万联军而告终。”
“楚顷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震惊,非常害怕会遭遇秦国的再次入侵。”
“于是准备向秦国低声下气,想要做秦国的小弟以求得安全。””
“屈原看到懦弱的楚顷襄王,感到非常痛心。”
“他再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此懦弱会让秦国得寸进尺。”
“最终楚国则会一败涂地,只有联合其他国家才能与秦国抗衡。”
“然而,楚顷襄王遗传了楚怀王的倔强脾气,对屈原的任何谏言一概不听,结果已经47岁的屈原又一次被流放了。”
“此次被流放,屈原已经心灰意冷。”
“于是他特意选择去到距离遥远的湘西地区生活,这一待竟然长达16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其中许多都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九死不悔的精神。”
“恰如屈原曾经说过的那样,楚顷襄王的懦弱不但没有换来秦国的同情,反而只会换来秦国的得寸进尺。”
“在公元前278年,秦国被称为人屠的将军白起又率领军队一路攻破了楚国都城。”
“楚顷襄王和一众贵族吓得惊慌失措的仓皇出逃,远在湘西的屈原听闻此事后。”
“为了不让两代楚王一错再错,他甘愿冒着犯上的风险再次向楚顷襄王进谏,试图将其骂醒。”
“只是屈原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却依然毫无作用,并且亲眼目睹自己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灭亡。”
“当他得知楚国都城被攻破的那一天,心中仅存的那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于是屈原怀着极度绝望的心情来到了汨罗江边。”
“当时江边有一位渔夫,他看到屈原垂死的模样便询问原因。”
“屈原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随即头也不回的抱着一块大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
“当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一代爱国诗人就这样陨落了,享年63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刻缅怀和崇高敬意。”
苏轼: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得到世人的认可,他也成为了爱国的代名词。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从此不得回朝。
从此屈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至离世。
在屈原被流放期间,他游览了山川风景,寄情于山水。
但是屈原没有忘记楚国,没有忘记作为一个楚国人应有的责任。
屈原创作出大量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文学诗歌,饱含爱国热情。
流放18年,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的非人待遇。
对于一般的人,不要说是18年,就算是3年,估计早就无法忍受了。
或者轻生,或者厌世,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游戏人间,随波逐流,走向堕落。
但是,屈原不是一般人。
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破罐子破摔。
他把对楚国的满腔爱国热忱,寄托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他要用自己的文采来唤醒世人麻木的灵魂。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国之心,所有的爱国之情,尽在他的作品中。
他相信,终有一天,他的爱国思想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他所创作的《离骚》,开创了中华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楚国都城,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让屈原昏厥。
屈原心中的希望之火,被无情而残酷的现实浇灭。
他整日茶饭不思,昏昏沉沉地在外面走了几天,来到了汨罗江。
他怀念楚国的兴盛时期,憎恨秦国,更憎恨楚国的奸邪小人。
屈原恍恍惚惚地走在汨罗江畔,他找了一块光滑的石头,这是他心中未受敌国践踏过的纯净的国土。
然后他脱下外衣,将这块石头包起来,又用衣带将石头捆绑在自己身上。
面对眼前的汨罗江,屈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纵身跳了下去。
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并不明显。
一个城池,今天属于楚国,明天或许就成为秦国领地。
战国的人才亦是如此,比如张仪侍秦多年,而后在秦国失势,便投向魏国。
但是屈原终其一生,都忠于他的祖国,至死他都是楚国人。
这在战国那个人才随势流动的大环境下,更是难能可贵。
屈原热爱楚国与百姓、一生都忠于楚国。
却一生坎坷,屡次遭受小人的诬告和陷害,一次又一次地被楚怀王不信任。
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复兴楚国。
屈原也曾悲痛失望,但每一次所受的委屈,最终都化作下一次投身复兴楚国社稷之路的动力。
光论政治才干,屈原也许不如那些纵横寰宇的谋略家。
但他那赤血丹心的爱国热情,和那些他用热血写下的优美文字,足以让他名留千古了。
在屈原死后,有人往汨罗江里面投掷粽子是为了喂鱼,防止屈原尸身被鱼类破坏。
足见世人对于屈原这位品格高洁的爱国志士充满了爱戴之情,充满无限的敬意。(本章完)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