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大历十才子卢纶(1 / 2)

唐朝士子特别是那些以才华自许的才子,多少都有进士情结。

除了像李白这种特立独行的狂放之士外,都希望通过科举之路进入仕途。

越是名门望族出身,越要在科举考试中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华。

虽然少不了当权政要的援引推举,但举进士毕竟是通过科考真刀真枪地博取功名。

凭此进入官场也腰杆硬身板正,值得自豪荣耀。

有些人即便做到宰相,终究因没有功名加持,多少会有些遗憾。

跨越天宝大历的唐朝诗人卢纶,就是这么一个有志科举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大才子。

“卢纶的诗,多数为诗歌唱和增答之作。”

“由于他的从军生涯,让他所写的边塞诗成就颇高,至今为后人传颂。”

“只可惜,这样一位声名远播的唐朝诗人,多次名落孙山。”

“人生与仕途的不顺,让卢伦的诗作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作品承接盛唐气象,引领边塞昂扬诗风,奠定了中唐边塞诗的苍凉沉郁基调,具有浓厚的时代色采。”

“这位唐朝诗人边塞诗风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卢纶出生于开元27年,范阳卢氏虽为唐代五大姓之一。”

“然而卢纶并非名门望族出身,他的祖父任职于济州司马,他的父亲仅是一位临黄尉。”

“因此,卢纶曾在自述身世的诗中自称禀命孤且贱,所以说明他的家族早已经衰落。”

“更何况在他出生的前三年,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正在逐渐落下帷幕。”

“这个盛世并没有带给幼年的卢伦任何的美好回忆,因为他只记得天宝年间四方遂有兵的混乱局势。”

“安史之乱发生的这一年,卢纶仅有8岁,战争早已给他的幼年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天宝末年,卢纶参加科考,却因安史之乱而没能中举。”

“随后他只能前往鄱阳避难,在这里结识了十历大才子中的吉中孚,两人结为好友。”

“只是自从战乱之后,卢伦只能与他相颠沛流离,蹉跎岁月多年,依然功名未就。”

“他自感悲痛,在逃难途中,写下了多首行旅诗,用来表达羁旅漂泊之感。”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五言律诗《夜泊金陵》、七言绝句《渡浙江》等诗。”

“在这些诗作中,无论有感于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又抒发了对于国事的忧虑之情,作品贴近当时社会风气,引人注目。”

“这些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品内容简洁明了,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自然,并没有引用过多浮躁典故,与往昔的唐诗风格大有不同。”

“这一时期的卢伦作品,多以个人漂泊、家业毁灭、社会动荡有关。”

“远离家乡的悲苦之情,他亲眼所见的战乱景色,都为他的行旅诗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

“同时他豪迈雄放的诗风,正在逐步显露出来。”

“安史之乱终得平定,在南方漂泊多年的卢纶,也终于能够北归回乡。”

“他的这种悲喜交集的心情,在这一句独悲无旧业,其喜出时艰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大历初年,卢纶奔赴长安参加科举,只可惜他屡屡落第,未曾中举,这样的结果令卢纶相当苦闷。”

苏轼:唐朝中期诗坛名家,卢纶十首诗,彰显不同心境,细品之后回味无穷。

卢纶出生在玄宗时期,众所周知那时期是李唐盛世,物质丰裕。

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太平盛世急转直下,七零八落。

另外,安史之乱摧毁的不仅是大唐帝国疆土,更是摧垮整个时代精神。

尤其文人思想境界,从浪漫理想的豪迈气概,瞬间化为乌有,替换的是悲鸣与消沉,卢纶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科举之路,卢纶是失败的,他无法用诗求得仕途之路,也无法用才华实现政治理想。

在忧伤与低迷情绪之下,他只能用诗寄托内心愤懑与哀愁。

当然,卢纶做过几年官,他成为元载、王瑨门下士,算是勉强进入仕途。

经历几年悠闲台阁生活,后来元载被赐死,他也受到牵连,惨遭入狱。

最终失官,远离京都,这对其打击颇大。

死里逃生足以喜悦,不堪回首的仕途往事灼伤其内心。

除了诗可以抚慰其心灵外,还有友人可以对其安抚。

他与大历十才子其他人都是好友,尤其与司空瞩关系最近。

二人还是表兄弟,经常相聚,也有诗歌往来,互相袒露心声。

李端也是卢纶一位重要友人,他们经历相同,因而能够成为挚友。

在卢纶存世诗中,有专门纪念李端的诗,情感真切,让人感动。

纵览卢纶所有诗,可以看出诗人心态变化。

因为经历安史之乱的桑桑变迁,卢纶内心迷茫,不得不根据社会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卢纶的内心会产生失意人生的哀叹。

随着年龄增长,身心衰老爬上心头,失去理想的精神支柱崩塌。

无奈之感,酸楚之痛,油然而生,一声长叹之下,让诗歌极其沉重。

在卢纶存世300余首诗中,送别诗占据三成以上。

他所处时代是李唐王朝战争最频繁时期,因而士人生活流动性较为频繁。

人与人离别之际,未来何时相见难料,一次次分别也许今生再也难相聚。

送别者与行者不免会对前途担忧,离别之苦溢于言表。

送别诗流露出卢纶凄凉伤感心境,也有对友人劝勉安慰之意,情感波澜,意境广阔深远,具有生活底蕴与人生哲学观。

安史之乱,士子纷纷逃往长江以南,在烽烟之下,诗人们四处漂泊,跋山涉水。

在途中只有文人们才能有心情去欣赏山川美景,同时也可以触发诗人脆弱情感,卢纶自然如此。

他把山水草木作为入诗题材,寄情于山水,倾诉心声,抒发羁旅漂泊的沧桑感,同时伴有思乡之情。

随着时间推移,诗人价值观难免发生转变,卢纶一些诗中。

可以清晰发现其由儒转佛道意向,当然这是因为官场上失败导致其产生归隐之心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卢纶写过一些边塞诗,因为他有较长时间从军佐幕经历,对军旅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他的边塞诗具有真情实感,个性十足,深悟其中能够打动人心。

他还善于运用意象,彰显出胜利壮举,传达唐军赫赫战功,具有历史意义。

他的边塞诗雄浑刚毅,虎虎生威,也有边塞生活之悲,沉痛的社会现实渗入诗中,尽显苍凉之感。

总体来看,卢纶的诗就是其一生写照,也能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起初,他对仕途渴望,希望建功立业,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儒家思想特别鲜明。

但是,科举之路屡战屡败,即便最后为官,也是比较低微职位,怀才不遇情感和悲凉经历凸显。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他不得不漂泊四海,触景生情后,凄惨与思乡之情浓烈。

到了晚年,佛道思想占据其思想重要位置,彰显隐逸情怀。

总之,卢纶是中唐时期一位不可或缺的诗人。

他的诗就是历史写照,也是其心态写照,极具历史意义。

“大历五年,依旧名落孙山的卢纶,住在了长安城的郊外,继续等待着踏入仕途的机会。”

“时隔两年,卢纶经元载引荐,终于得到了阙乡尉一直。”

“只是这个官职对于卢纶而言,并没有让他感到欢喜,反而让他充满惆怅。”

“元载引荐他,并不只是欣赏他的才华,而是为了给自己笼络文人集团。”

“好在不久之后,卢纶又受到了宰相王缙的赏识,此人乃王维之弟。”

“他之所以礼待卢纶,并非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他只是单纯出于对卢纶才华的欣赏。”

“大历十二年,卢纶的又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一年,曾经提拔过他的两位宰相得罪,卢纶也受到了牵连。”

“虽说他很快就被无罪释放,可是他被朝廷罢官闲置,这让他空有功名而无实权。”

“其实大历时期的卢纶,诗作水平并不高。”

“自从他于永泰元年到达长安以后,往昔行旅诗的风格不再,对于他当时的生活背景有关。”

“长安城里生活着的卢纶,没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他,整日以文会友,每日宴会赋诗,于达官贵人门下写下了不少应酬之作。”

“未曾踏入仕途之前,卢纶的诗主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

“得到赏识以后,写的是一些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的应酬之中。”

“获罪牵连之时,则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悲愤之情。”

“所以,卢纶在长安的这些日子,所写的诗缺乏感情和境界,只是为了迎合当下的一种形式之诗。”

“建中三年,他被贬为抚州长史,卢纶的从军生涯由此开始。”

“此后他亲眼目睹了藩镇叛乱的现实,他不再是那个困在长安城,困在文人狭小天地里的卢纶。”

“他从原来的世界走了出来,开始接触到壮气豪迈的军队生活。”

“这段人生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激起了他从军报国的壮志,卢纶的诗风、诗作内容由此发生变化。”

“卢纶的诗,终于从以前的形式诗开始向军旅诗转变。”

“从军途中的卢纶,所写之诗都以军队生活,还有军人豪情为主。”

“以前行旅诗中雄健高昂的风格又一次回归,他的组诗《和张仆射塞下曲》,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一组七绝诗,描写了张仆射的将军雄姿。”

“他超强的武艺,带领军队胜利时的豪情,立下的赫赫战功。”

“还有立志报国的精神,都在卢纶的诗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这样的诗作对于唐朝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当时的唐朝,早已经不是昔日的盛唐,整个王朝国力衰微,正在遭受外族侵辱。”

辛弃疾:范阳卢氏曾是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已完全凋零败落。

他父亲过世得早,他自己曾说少孤为客早,因而生活比较贫困。

好在他母亲家族还算强大,所以他常在舅舅家寄住。

但即使得到舅舅的关照,他也有寄人篱下之感。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