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2 / 2)

随后,闫解旷心中的怒火愈发难以平息,他决意将易援朝那番“不地道”的行为,以书信的形式,详尽地告知了葛小虎、刘光天以及棒梗等一众同院而来的伙伴们。

此举,恰似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才引发了前文的故事。

…………

刘海中,此人性格鲜明,原剧中便以与易忠海较劲为乐。他嫉妒易忠海比他技术等级高一级,更在大院内积极争取话语权,不甘人后。

但是,自晋升为“小组长”后,刘海中自视甚高,对易忠海的态度愈发轻蔑,视若无物。

他自认为与闫埠贵二人已跻身官身,而易忠海,尽管技术精湛,终究不过是个普通工人,因此在诸多事务上,他均对易忠海不屑一顾,认为其已不配与他们这些“管事大爷”相提并论。

易忠海对刘海中的脾性了如指掌,深知其难以对付,故有意避其锋芒,此举反让刘海中对他愈发轻视。

然而,刘海中未曾料到,易忠海竟悄无声息地背着他们,将李援朝给弄了回来当兵去了,此举让他顿感被愚弄,怒火中烧。

于是,他撺掇闫埠贵与他一起来到了刘家庄,想走走刘之野这里的门路,把他们两家的孩子们,给想办法弄回来。

刘海中厚着脸皮,恳切地对刘竟斋说:“竟斋兄,咱们几个的这交情,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咱们的孩子,哪个不是在你眼皮子底下长大的?现在我们哥俩遇到了难处,你可得拉我们一把,帮帮我们吧!”

闫埠贵虽未多言,但其眼神中流露出的意思与刘海中无异,显然心中已有计较。

刘竟斋听后,面露难色,深知此事错综复杂,牵连甚广,他岂敢轻易为自家儿子添乱。

“唉,这样吧,我只能在之野归来后,向他提及此事。至于成与不成,我实难预料,更不敢轻易许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无奈与谨慎。

刘海中瞥了刘竟斋一眼,见他面露难色,不禁皱眉道:“竟斋,你这态度可不够意思啊。对你儿子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我听说老易家的孩子就是他帮忙搞定的。”

此言一出,闫埠贵心中暗叫不妙,想要打断却已来不及,心中暗骂刘海中真是个不靠谱的猪队友。

刘海中这两年确实有些飘飘然,忘了自己此刻正是有求于人。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小组长”而已,可能是一般人还能忍让他几分。

但是刘竟斋是什么身份,不说他本身教书育人多年桃李满天下,其儿女及其儿女亲家皆是显赫人物。

刘竟斋闻言,脸色微变,但良好的涵养让他没有当场发作,只是心中暗自不悦。

“反正我话就搁这了,你爱不爱听随意,时候不早了,就不留你们吃饭了……”刘竟斋明显的怒了,竟然下起了逐客令。

闫埠贵见状不妙,生怕他们关系真的闹僵,自己跟着受牵连。于是,连忙出面调和:“竟斋,别动怒,老刘那直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说话不经思考,绝非有意冒犯。”

“咱们兄弟几个,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怎能因几句无心之言就伤了和气?况且,眼瞅着饭点将至,哪有将朋友拒之门外的道理?这可不符合你刘竟斋的豪爽性格啊!”

刘海中话说出口,也自知不好,见闫埠贵给他打圆场,他也配合地给自己掌一下嘴,假装诚恳地道:“哎呀!竟斋、竟斋兄,我错了,是我错了,我给您配个不是,您就原谅我这一回吧……”

“哼,你小子,也就我脾气好,换做旁人,你这态度,早被轰出去了。”刘竟斋虽嘴上不饶人,但心宽体胖,见刘海中态度诚恳,便也不再计较。

“是是是,我记住了。”刘海中连连点头,态度谦卑。

尽管刘竟斋嘴上轻描淡写地说不留客吃饭,但那不过是说气话话。

时至正午,餐桌上摆满了佳肴,尽显热情好客。正值金秋十月,正是“胜芳蟹”肥美之时,搭配六十二度的“太行”白酒,滋味妙不可言。

邓茹对老邻居们的造访满心欢喜,无需刘竟斋多言,她便张罗起一桌丰盛的宴席。

桌上不仅有鲜美的“胜芳蟹”,还有“麻辣田螺”、“麻辣甲鱼”、“清蒸鲢鱼”、“铁锅炖大鹅”,以及清爽开胃的“黄瓜拌耳丝”,道道皆是硬菜,令人垂涎三尺。

邓茹一番忙碌后,刘竟斋略一思索,便拿起家里的电话给刘之野的办公室打了过去,询问他是否能抽空回家一起吃个饭。

二师师部驻地,正午时分,阳光正好。随着一阵嘹亮的军号声,营区内回荡起午餐前的广播,预示着忙碌一上午的战士们即将迎来片刻的休憩。

刘之野师长,身着笔挺的军装,身旁跟随着几位干练的机关干部,步入驻地食堂进行例行视察。他们的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对部队的深切关怀。

“起立,首长好!”一踏入食堂,值星官便迅速反应,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向刘之野一行致以敬意。

食堂内的战士们也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整齐划一地起立,展现出良好的纪律风貌。

“嗯嗯,好好!大家辛苦了,都坐下吧,赶紧吃饭。”刘之野师长面带微笑,语气亲切而温暖,他挥手示意战士们坐下,并鼓励大家抓紧时间用餐,补充体力。

这一幕,不仅体现了师长对战士们的关怀,也彰显了部队内部和谐融洽的氛围。

刘之野等干部边走,边观察。

只见8名战士们挨个有序围坐在一张大桌前,等待指战员给他们分餐。

不难看到,他们吃的还是大锅饭,除了主食大白米饭外,还有辣椒炒肉和肉沫茄子两道硬菜,不仅量大管饱,并且营养均衡,足以称得上是美味了。

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解放军的待遇还算不错,当兵是这时群众们的梦想,因为不仅可以报效国家,还能吃上平常难得一见的饭菜。

平时战士们的条件也比较艰苦,像卫戍区区驻扎在京城的部队,伙食一般会好一些,但是以陆军常规标准来算,每天依然只有4毛5分钱。

按照六十年代末的物价,1毛钱能买到4根铅笔或者三斤青菜,战士们光靠伙食标准还是能跟得上训练的,而且部队还每人每月供应45斤粮食、1.5斤食用油。

当然,即便量的供应很足,不过质却完全比不上后世的部队生活条件。

例如吃肉,一般部队平时只有建军节和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其他时候得看养的牲畜长得好不好。

而刘家庄的警卫二师,背靠着刘家庄,所以在生活上要比其他部队强强不少,平时也能有个硬菜。

除了吃肉,比如说大白米饭,在这时也是奢侈品一般的美食,平时吃得最多的仅仅是粗粮馍馍配咸菜,偶尔能吃上细粮,也是口感不怎么好的三季稻米。

像后世影视剧中战士们表现出来的有序景象,在这年月却比较少见,尽管部队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但是在吃饭的时候就管得比较宽松。

这时期全国各地的部队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而这无疑正是六十年代末物资匮乏,和战士们乐观态度的真实体现。

不过战士们吃饭积极,却苦了做饭的炊事员们,像是在开饭前帮忙整理碗筷、打舀饭菜已经是比较轻松的活儿了,平时还会更忙。

每天早上5点整,他们就要准时起床,然后开始准备战士们的早饭,等7点半用餐完毕后,他们又要收拾食堂,然后休息一会开始准备午饭,晚饭同样如此。

要知道,在六十年代末可没有用机器做饭的说法,炊事员们得用手切菜淘米,一个炊事班得照顾连队100多人的伙食,没有健壮的身躯是根本承担不下来的。

一年到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手工劳动,也许只有在过节过年的时候会轻松点,因为这时部队一般会举办集体活动,有战士们帮忙打下手。

刘之野随后,慰问了炊事班的全体同志们,他谢绝了炊事班长给他们做小灶,坚持要给他们露一手的决心。

他今天要中午要回家吃饭,带上通讯员曲建伟,以及司机杨兵,一起乘车回了家。

要说起他这位新司机杨兵,可是一名优秀的驾驶员。

这是于淼当初从汽车连一里手带出来的好兵,他的驾驶技术比起于淼来也不逞多让。

听见门外汽车轰鸣,刘海中猛地站起身,脱口而出:“啊呀!刘师长回来了,咱们得去迎一迎。”

刘竟斋淡然一笑:“他一回家,身份可就变小了,哪有长辈出门迎接晚辈的道理?”

刘海中恍若未闻,执意出门相迎。待他跨出门槛,一眼望去,不禁暗自惊叹:“这气势,真够派头!”

(本章完)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