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夏天,正在田里挥汗如雨的杨小彤听见广播中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夏国决定自当年起恢复高考制度!
杨小彤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那一年,她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来到S北插队的。
杨晓彤出身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母亲都是大学教授和老师,所以杨晓彤打小的愿望就是考大学。
临下乡时,杨晓彤的包袱里除了一些换洗衣物之外,还有几本青年自学丛书,热爱学习知识的她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学习。
那时候的她想:只要身边有书相伴,思想便会有所寄托,下乡的日子也就不会那么空虚无聊。
其实在高中读书期间,好学的杨晓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满腹才学的她因为……,只得在心中深埋了那个“高考梦”。
这时候的杨晓彤,每天干着无惊无喜的农活儿,心中满是茫然。
她曾认为自己将来能获得的最好的职业身份也就是售货员,要不然就是终日与锄头为伴在农村待上一辈子。
然而在与其他知青闲聊的时候,她得知如果个人表现好、工分积累得高,就能评上先进,就有机会读大学!
听闻这条消息的杨小彤就暗暗铆劲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尽管她积累的工分远超旁人,却还是无缘那唯一的上大学的机会。
因此,在年前感到前路茫茫的杨小彤,放弃了上大学的想法。
选择认命了,最终决定嫁给同样来自京城的知青贾棒梗,打算安心地留下来。
棒梗这人,虽然学识有限,时常与杨小彤在思想交流上难以同步,仿佛他们不在一個频道上。
然而,棒梗天生具备一种哄女孩子开心的能力,他总能轻易地讨人欢心。
正是凭借着这份独特的魅力,他成功地赢得了涉世未深的杨小彤的芳心。
成功抱得美人归的棒梗,让一众知青与当地青年羡慕不已。
杨小彤是何许人也?
她可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不仅容貌出众,更是才华横溢,是众人公认的才女。
没想到,如此优秀的女子,竟被棒梗抢先一步,成功抱得美人归。
得意不已的棒梗,决定打铁趁热,就跟杨晓彤求婚,省的夜长梦多。
于是,在年初的时候,两人给家里去了一封信后,就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正式登记结婚。
婚后初期,这小两口的日子还算和谐,彼此间你侬我侬,甜蜜无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棒梗的真实面目逐渐显露出来,他这人是又懒又馋啊!
这一切都让杨小彤感到深深的懊悔,她没想到自己竟然嫁给了这样一个男人。
但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再后悔也无济于事,她只能默默接受这个现实。
直到,杨小彤在广播听到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她是激动不已,瞬间有了新的想法。
杨小彤背着棒梗,给父母去了一封信,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恢复高考的具体情况。
不久,杨小彤她就接到了家里的来信。
信里,杨小彤的父亲告诉她,这第一年高考定在当年的12月份,还极力劝她参加高考,这样她就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
杨小彤做好了决定,她赶忙联系了队里其他几名有志高考的知青,交上了报名费。
随后,杨小彤满怀喜悦地回到了家中,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分享给了棒梗。
然而,令杨小彤始料未及的是,棒梗的反应却出乎她的意料。
“我坚决不同意!”棒梗斩钉截铁地说道,“小彤,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去参加高考呢?”
“你是不是想离开这个地方?”棒梗的情绪有些激动,紧接着又补充道,“我告诉你,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棒梗心中充满了担忧,他好不容易才将杨小彤留在身边,可如今她却要追求更高的梦想,万一真的考上了大学,不再回来怎么办?
棒梗本性自私,他宁愿杨小彤永远陪在他身边,也不愿看到她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杨小彤着实未曾料到,棒梗竟会自私到如此地步,他满心满眼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前途漠不关心。
这一发现,让杨小彤的心瞬间凉了半截,两人之间的气氛也降至冰点,最终不欢而散。
自那日起,杨小彤在气愤之下,毅然决然地搬回了女知青的窑洞,与棒梗彻底断绝了往来,两人之间仿佛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高墙,冷战就此拉开序幕。
最终,棒梗服了软,他怕闹到最后鸡飞蛋打。
不过,他跟杨小彤做了个约定,杨小彤必须考京城里的大学。
而棒梗想回去接班,这样俩人还得离地近些。
杨小彤欣然同意,这定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解开了心结后,俩人又和好如初。
白天,杨小彤努力干好自己分内的活儿计,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杨小彤翻开旧书本一头扎进去汲取知识,如饥似渴。
距离考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杨小彤和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就开始经常请假备考。
京城父母全力支持她,不仅极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辗转为女儿找来了几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题试卷。
杨小彤惜时如金,没日没夜地学习,她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如愿考上大学。
虽然知青们都在全力备考,可这一届考生的心底却最为忐忑。
没有老师提供考前辅导和指引,各门学科缺乏系统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人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书本纸笔了。
而百废待兴的国家正是渴求人才之时,知青们也对这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充满了期待。
一时间,夏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杨小彤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
夏国政务务院批转文教部《关于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一时间,举国沸腾。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终于看到了希望: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
这一年的一场考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张一谋,77年参加高考,考入京城电影学院;
画家罗钟立,77年参加高考,考入蜀省美术学院;
钱营一,华清经管学院院长,也是77年参加高考,考入华清大学……
这年,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立即引起全家连夜出动排队抢购,印刷厂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
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
前几年,夏国一个省大学招生计划不足2万人。
由于这期间中断了十多年,今年报考的人很多,大约有五六百万人参加。
真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有意思的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
……
去年,夏国已经不再硬性要求知青下乡。
所以,身为军人的郑朝阳便安排好马上要高中毕业的儿子郑海生秋天去当兵。
当兵,可是属于相当不错的职业。
但是到了6月份毕业季,郑海生还是坚定选择了插队落户当知青。
郑海生说要独立走路,自立苦炼。
可能受母亲白玲的影响较大,她要求郑海生8岁以后凡是自己能做之事都要独立去做,所以他从小就学会了缝补衣裳。
离校下乡的场面历历在目,郑海生他们两男三女同学胸带红花坐在马车上,师生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好热闹好激动啊!
但是郑朝阳跟白玲都没到场,也没有给郑海生准备被褥,他们可能对他是失望的。
下了乡后才知道,这农村里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