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教训“白眼狼”!!!(1 / 2)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这是1979年《人人日报》元旦社论的第一句话。

一个“跨”字,雄赳赳,气昂昂,赋予迈上新征程的夏国人一个勇毅刚健的姿势。

19796年来到了!!!

相对于这刘之野他们这一代夏国人来说,这一年就是一个分水岭!

自打去年一入冬,刘家庄包括周边的农村里花会又开始复活了。

村里的老人们拿出藏了很久的乐器,还做了一副新的旱船,是为了演白蛇传里《借伞》那一段儿准备的,天天在健身场、打谷场上演习。

刘家庄的剧团不再唱样板儿戏而是唱起传统的戏曲了。

那些老角儿们纷纷出马,大队里还出钱新购置了几身行头,好几个老戏骨走路扭着身段儿、说话都带“假嗓儿”了……

一边是旱船会在健身场上,锣鼓敲得咚咚响,一边是剧团里吊嗓子的人“咿咿呀呀”……

闹得离着不远处各级学教室里都有点儿沸腾了!

这一年的年味儿早就喷薄欲出了!

靠年根的这几天,刘家庄里是热闹非凡,多年不出门的老太太都被搀着出来看旱船会“踩街”的热闹儿了。

还有个老太太对着三大爷刘元海扮成的“白娘子”说:“这个白蛇脸可以有点儿长啊!”

逗得看热闹的人们一阵大笑,但是笑声很快被后边的音乐会抑扬顿挫的乐声给淹没了!

到了晚上,则是剧团里唱戏《拾玉镯》《蝴蝶杯》,连一些老奶奶都蹒跚着小脚要去看戏,小孩子则是拎了凳子在老人们后边当跟班儿的……

这样的情景能从年末到来年的十五,各村的花会轮流转村儿,都是在学校里或是在打谷场上。

三眼儿铳一响,送走一拨又一拨;再听到三眼儿铳一响:迎来一拨又一拨……

那些村里的大队干部们和花会里的管事的,都忙得跟陀螺一样,走路都带架势了!

与外边的热闹比起来,家里就温馨多了!

墙壁上也是焕然一新,墙上年画的主角不再是浓眉大眼儿的郭建光、李玉和、杨子荣、李铁梅……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宣传画……

取而代之的则是才子佳人古装照、电影明星、风光照,走进谁家屋里都是墙上五彩缤纷、花花绿绿,让人目不暇接!

今年小孩子们格外地爱串门儿,不讲话,只为了看人家的年画儿,跟自家有啥不一样!

再有就是这一年,刘家庄的家家户户开始普及电视机了。

这是刘家庄家电集团生产的新产品——19英寸彩色电视机,一经上市便引起了抢购。

其实刘家庄的家电集团早就有了彩色电视机技术。

1970该厂研制成功夏国第一台晶体管19英寸彩色电视机。

71年,研制成功二套彩色摄像机。74年,研制成功夏国第一辆彩色电视转播车。

又于今年,研制成功一套彩色电视中心设备。

从此,刘家庄的家电集团成为闻名全国的广播电视产品的生产企业。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先后试制开发了100余种产品。

其中有各型号的扩音机、收音机、三用落地机、电视机、调频机,以及各种扬声器、电容器等无线电零件。

刘家庄电器一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电子工业的专业化工厂,以生产电视机为主,生产仪器为辅。

过去的一年,该厂一共生产各种型号的电视五万台。

大部分出口,少部分国内销售。

而且比起国际主流的电视机相差不大,价格更便宜,所以在东欧地区是供不应求。

年底了,刘家庄的电器一厂电视机生产线上,工人们依旧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着流水作业。

在生产线的尽头,整齐堆放着一台台包装好了的彩色电视机。

他们用二十多天的时间,就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了一条日产二百多台的生产流水线。

投产以来,流水线运载正常,安排合理,日产量达到了三百多台,超过设计能力。

这些彩色电视机,一部分正是从倭国JVC公司进口的散件生产的十四—十九寸彩色电视机。

所以电视机的质量,完全达到了倭国国内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要求。

就算是年底,倭国的技术人员也要和夏国工人一样加班加点,正在进行彩色电视机的调试工作。

别看刘家庄电器集团一厂年产彩电达到了五万台。

但是目前夏国国内除了刘家庄人外,大部分人是根本买不起的。

就拿这电视机来说,七十年代还是个十分了得的“稀珍品”。

另外,这年头的电视也没什么节目,除了新闻就是播放点革命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最多荧现的是电影“难忘战斗”、“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等故事片。

这时“电视剧”压根就没有这个名称这个说法和这个概念。

去年开始,夏国大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电视节目中不断出现着有关“实事求是”的讨论。

傻柱的第一部黑白电视机就是倭国的“松下”牌子的。

红外壳全频道,这是傻柱第一次听到“全频道”这于词,电视机一共480元。

拧开电视机只有两个频道,而且时常雪花满屏杂声起伏,所有“全频道”对于来他们家来说没有用。

这年头,谁家能有台电视那是件很荣耀的事。

大方傻柱把电视往院子里一摆,大人、小孩,抱着小板凳朝人家院子里拥。

闭路电视有线电视这会儿还没有,这样就导致了收看效果极差。

一根小小的电视机天线,常常弄得全院人“前赴后继”。

有的大人为了让孩子完完整整好好看完节目,甚至用手一直扶摸着天线,保证电视机的收看效果。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用“易拉罐”拼起来做天线。

于是乎,各个楼顶和平房屋顶之上,到处矗着各种长短不一五花八门的金属导体电视天线,也不怕遭雷击。

每次按装天线,要一人在屋顶,一人在屋内调节,一人在外报信传话,楼上慢慢转动天线,直至电视效果最佳。

可是波传时常不一样,再遇到个大风吹变了天线夹角,人们又要上屋重调。

一部电视机一个节目常常闹的全家人,一时快乐一时埋怨一时愤怒。

反正如何折腾,都不会砸了电视机,只能忍住气鼓足劲吸取渴望的“文化”、“时尚”和信息食粮。

随着电视频道节目越来越多,这电视节目预告也就成了一大热门。

每周四邮局买份广播电视报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广播电视节目报也成为一个热手货,买不到的人家还要去借上一份,抄上贴在家墙上。

同时也因为节目的味口不一样,而争吵打架的事也就非常多,只能怪怪这经济条件不够啊。

于是有许多学习或爱好无线电的人们,开始购元器件自己装配电子管电视机…………

这还算是条件好的,不管怎么着能有台电视看。

大部分夏国老百姓别说看电视节目了,连电视机啥样都没见过。

谁家能有台收音机听广播,就算是“高级享受”了。

但是到了七九年,京城其他地区的老百姓虽然比不了刘家庄,但却也普及了收音机。

几乎家家都有了戏匣子,后院儿刘海中家的那个体积最大、音量纯正,上面还蒙了一块新头纱隔尘灰。

戏匣子里有放戏剧的、有说相声的、有唱歌的……

几乎家家的收音机都调到了音量最大,走在街上都能听得到!

…………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