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传帮带!!!(2 / 2)

一回头,可不就是王兵嘛!

只见他从驾驶室跳下来,二话不说就给了李爱国一个大大的拥抱。

可等李爱国仔细一看,不由得愣住了。

原来印象中瘦瘦的王兵,现在已经晒得黝黑结实,身上的军装因为经常在山里钻来钻去,都有点发白了。

“这山路不好走,我得教教你几招。”王兵笑着说,“明天我带你熟悉熟悉路况。”

营房里,李爱国掏出带来的咸鸭蛋,王兵二话不说就剥了一个塞进嘴里:“嘿,还是阿姨做的咸鸭蛋香!”

那一晚,他们聊了很多。他说山区虽然艰苦,可是能为山里的群众服务,心里特别踏实。

每次把物资送到山里的小学,看到孩子们那张张笑脸,再苦再累也值得。

听着听着,李爱国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初他要主动跟王兵换岗位。

第二天一早,王兵就带着李爱国在山路上转悠。

他手把手教李爱国如何在泥泞的山路上找到最稳当的路线,怎么判断路况,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处理。

“记住了啊,这段路最难走,一定要打满方向,慢慢来。”王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就像当初教李爱国开车那样耐心。

午饭时间,他带李爱国去了山里的一户人家。

老大爷热情地招待他们喝茶,还特意炒了几个青菜。

“要不是小王开车送物资,俺们山里人的日子可不好过。”老大爷一边给他们倒茶,一边感慨道。

临走那天,王兵硬是把他攒了好久的茶叶塞给李爱国:“你给叔叔带回去,就说是他儿子的好战友送的。”

回去的路上,李爱国总是想起王兵说的那句话:“咱们当兵的,不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吗?在哪儿干都是干!”

去年李爱国赶上最后一批直接从战士中提干的机会,成功提干当上了排长。

今年征兵季,部队派李爱国去接兵。

接兵前的准备工作是严谨而细致的。

出发前,李爱国先到教导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接兵培训。

培训期间,李爱国和其他“接兵干部“一起学习了有关征兵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政策法规到体检标准,从心理测评到政治审查,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准把握。

他们还进行了模拟接兵演练,以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培训的日子紧张而充实。

每天清晨5点,李爱国他们就要起床集合,开始一天的学习。

培训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征兵政策的最新变化,到如何识别体检中的常见问题,再到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无一不详细讲解。

晚上,李爱国还要与战友们经常熬夜到深夜,讨论白天学到的知识,互相分享经验。

虽然很辛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因为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

培训结束后,李爱国乘坐绿皮火车出发了。

火车缓缓驶出燕京站时,他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城市景象渐渐远去,李爱国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份任务,更是一份责任。

整整一夜的行程,李爱国几乎没有合眼,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思考着即将开始的接兵工作。

火车上的时光仿佛被无限拉长。

李爱国坐在硬座车厢里,周围是形形色色的乘客。

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拖着大包小包;有背着书包的大学生,正低头翻看着厚厚的教科书;还有带着孩子回老家的年轻夫妇,孩子的笑声不时在车厢里回荡。

李爱国静静地观察着这些陌生人,思绪却飘到了即将见到的那些年轻人身上。

他们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军旅生涯又有什么期待?

第二天清晨,我们到达了辽东安山。

初冬的安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这是这座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城市特有的气息。

站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李爱国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北方城市的独特魅力。

远处,巍峨的安钢厂房轮廓若隐若现,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力量和活力。

清晨的安山街头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街边的早点摊飘来阵阵香气,让经过一夜火车旅程的李爱国他们不禁咽了咽口水。

路上的行人大多裹着厚厚的棉袄,步履匆匆。

偶尔会有几辆自行车从身边飞驰而过,车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和馒头,想必是赶着去开张的小商贩。

这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让李爱国对这座陌生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李爱国他们这个接兵团的接兵范围是安山市及下辖郊县。

接兵团主要由连长、指导员、司务长、排长、军医等组成,接兵数量基本上都在数十上百人。

李爱国所在的连队需要接收15名新兵,因此只派了他一个人前来。

接兵团考虑到他们几个接兵人数较少的单位,将李爱国和另外两个接兵少的连队,一起安排到了靠近安山市区的一个小乡镇。

前往沙河乡的路上,李爱国他们乘坐的是一辆破旧的客车。

车子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公路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变成了广袤的田野。

秋收后的田地一片金黄,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地里忙碌的身影。

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沙河乡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里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乡政府也相对富裕。

到达后,乡武装部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李爱国一行三人,将他们这些接兵人员安排在乡卫生院住宿,在乡政府食堂就餐。

李爱国他们每天的伙食费只需要交0.4元,乡里再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元的餐补,这已经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了。

乡政府食堂的伙食质量远超李爱国的预期。

炊事员每天都会到乡属畜牧场和鱼塘采购新鲜的鸡鸭鱼肉,烹饪出来的饭菜香气四溢、味美可口。

有时,李爱国还能吃到当地特色的酱骨头、锅包肉等东北名菜,这些在部队里很少能尝到的美味,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炊事员特意为他们做了一道东北特色菜——地三鲜。

金黄的土豆、翠绿的青椒、紫红的茄子,色彩搭配十分诱人。

菜一端上来,香味就扑鼻而来。

李爱国们三个人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很快就将一大盘菜一扫而空。

晚上,乡里还会安排李爱国们看电影或者电视。

电视里热播的正是刚上映的《大侠霍元甲》。

李爱国三个人常常围坐在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跟着剧情一起喜怒哀乐。

沙河乡的乡武装部共有三位工作人员。

部长姓金,是个身材高大、性格豪爽的中年人。

金部长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说话声音洪亮,走路虎虎生风。

他对李爱国他们照顾有加,经常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不要累着。

胡干事因为有当兵的经历,和李爱国特别投缘。

闲暇时,李爱国与他常常交流部队的趣事。

曹干事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在李爱国走访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接兵工作正式开始后,李爱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各村走访。

每天清晨,他们都会跟随乡武装部的同志,驱车前往各个村庄。

沿途的景色让李爱国印象深刻:广袤的田野上,玉米秸秆堆成的金字塔状的垛铺满视野,偶尔会看到几只野兔从田埂上飞快地窜过。

走访过程中,李爱国需要与每一位适龄青年及其家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李爱国会仔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身体状况等,同时也会介绍部队的情况和服役的好处。

有些家庭对孩子参军持支持态度,有些则显得犹豫不决。

面对不同的情况,李爱国需要耐心解释,有时甚至需要多次登门拜访。

这个过程让李爱国深刻体会到,接兵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宝贵机会。

(本章完)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