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自身悟道入红楼梦(1 / 1)

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最初只是简单的解释了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

经过不断演化总结悟道,道无非起源于意念。意念就像看、听、说等一样成为一种常态,心诚则万事万物皆可感知。只有最真诚的感知,才能领悟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知晓天理,与天地合为一体。事天、知天、顺天方能修天而致天,正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能被说出口的都不是恒古不变的,能被形容的都是能够被感知的,而道在可以被感知的时候才是可以参悟的。当你不能悟道的时候就是灵魂还没达到一定水准,意念未能出窍,心不诚则不灵。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始冲劲十足,境界跨越如鱼得水,而到后面则停滞不前,那是心出现了偏差感知不到灵魂所在,自然就不能感悟天地,跟不上事物发展的变化。

历史上关于唯心、唯物,客观、主观,静、动之间的关系层出不穷。有些人简单的相信圣人之言,认为凡是圣人之言皆对;有些人则相信自己的选择,向圣人挑战。种种迹象表明以圣人为标准的都没能超过圣人,而以圣人为基踩在圣人的肩膀上的则有机会超越自我,最后悟道成圣。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我们对于先贤,可以借鉴其思想和感悟,而不应迷信甚至机械的套用。一旦盲目崇拜则必然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圣人之言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那是因为他本身就不迷信不崇拜,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本源,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去其糟粕,方能精益求精走路出自己特有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更持久。

也许,这就是我现在要悟的道。借用先贤三百道,还我长生三千道,历劫磨难九九归一成大道。

哦,还可以用牛顿的一句话来表述: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那就是必须借用现有的道实现自己的道。

毫无提示,叮,您已进入175关。

西游你已读,接着请君欣赏红楼梦。

【红楼梦篇】

承接西游记倒走回归顽石(石头记的由来),自通灵性,可操日月,然自问无才,乃暗语假借名色,只谈情实录,绝无伤时诲淫之病。

真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贾雨村言,至此,风流韵事起。士隐唯有女英莲,雨村话贾府,黛玉进荣国府见宝玉,巧遇薄命女逢薄命郎,雨村忘恩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案。薛家进荣府又添一喜,贾宝玉云游太虚初试云雨。刘老老一进荣府,宝玉秦钟会相习,贾瑞相思凤姐致精亡,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此处省略个字)黄粱一梦,终究是空。真正应了空空道人,空空如也。

宝玉,宝玉,为钗黛分离之日,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

借用书中一言:大凡天上星宿,山中老僧,洞里精灵,自备一种性情。略一经心,无有不能,这是一种脾气。

本故事虽是以曹雪芹真实身份出现,讲述写作缘起。他自述,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初衷本为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世人,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他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故事虽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全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但主要还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阐释了“封建”下的爱情观,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困难中的作者此时才体会到“苦难”,更加了解到女子在婚姻爱情中的艰难。这也是女仙帝最为看重的一点,当然,这个是不会为姬叶光所知,只不过是仙帝闲时所预览的一篇文作而已。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