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翻译眼镜(2 / 2)

唯一麻烦的是关于编程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原本想找校园同学过来帮忙的,但最近是考试周,并且大家的水平参差,陆远不是那么放心。

最终是自己自学了Python,使用了这个语言在这将近两周的时间里将模型差不多搭建完。

除开脑中的框架构建,编程语言这里就是单纯的劳动工作。

要将整个架构通过编程实现,这两周陆远几乎是天天晚上加班,才将如今的初版架构彻底开发完全。

“导入了?要不先试试?”

凌度和郑航此刻已经围到了陆远的电脑身后。

俩人从最开始的没有具体概念,只能帮陆远搜集资料包。

到后来帮助陆远同样进行编程架构,终于是理解了陆远目前开发的模型架构。

说实在的,在他们眼里,这个架构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解。

很多的小点上其实不理解,全靠陆远的要求再开发而已。

如今架构已经完成,两人忍不住想看看,资源包导入后的情况。

陆远自己内心也挺好奇的,想看看这个架构目前到底什么状况。

“您好,请问笔是什么意思?”

页面上,最简单的中文信息传递,三人默默等待着回应。

差不多眨眼的工夫,整个语言模型就已经给出解释。

“笔是现代人类进行书写的工具,通常由笔杆和笔尖组成,笔杆用于握持,笔尖则用……。”

关于笔的信息不断的在页面上输出。

“您好,请帮我翻一下牛奶用英文怎么说?”

“牛奶,在英文中是'milk'一词。”

最基础的回答,翻译等等都没有问题。

初步估计已经有一些智能手机的交流能力,同时在翻译的能力上很高!

不过这一步并不是陆远所期望的,这只是语言大模型的基本功而已。

之后一些真正的回答例如陆远尝试询问的,“你今年几岁了?”,“你吃饭么?”等等一系列的回答十分的呆板,甚至有些答非所问。

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基本的模型只是进行基础的架构。

真正的语言模型想达到后世印象中的AI智力水平,就需要进行参数量调校。

这一块才是AI真正的工作量。

尤其是初期的调校,需要真人一对一的进行参数调校。

只有到了后期,才能通过AI的自我学习,内驱动参数调校。

好在陆远这次搭建的语言大模型构架很成功,需要的参数量不会太多。

约莫几百万个参数量,就能基本达到最基础的语言类对话效果。

“阿航,关于我说的眼镜的设计你那边有进度了么?”

“有的,主体设计这块我已经大致有了方案。”

“主体的镜片采购,芯片组包括蓝牙模块组,都还得我们再谈论决定。”

这次的语言模型组,只是整个AI项目的前奏,整体工作量不会太大。

真正的AI模型架构才是重难点,以及需要耗费大量资金,需要大量顶尖人员的工作。

陆远心里有数,想光靠他们几人出资的一百万,不用想这个工作能推动下去。

所以从搞这个语言类模型之初就已经准备了一代的对应产品。

翻译眼镜,作为全球语言的实时精准同声传译。

以这款眼镜作为一个跳板,真正获得大量投资资金,将整个AI工程项目完整推动下去!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