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孙荣有些不安,朱允炆夸人的语气不对啊。
朱允炆将孙荣的奏折放了下来,看向孙荣,平静地说:“孙御史反对迁都,奏折写得不错,朕很欣赏,如此人才,当一监察御史多少有些屈才了,不妨调任户部当一主事,吏部尚书,如何?”
此言一出,百官错愕。
解缙不知道朱允炆想要干嘛,郁新与茹瑺紧锁眉头,陈迪隐隐不安。吏部尚书蹇义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出班同意:“臣遵旨。”
朱允炆又拿出了一份奏折,喊道:“吏部给事中杨如海,这篇反对迁都的奏折写得也是不错,文笔飞扬,笔力深厚,不妨升入国子监,担任司业一职。”
杨如海惊喜莫名,连忙谢恩。
朱允炆的举动让群臣很不适应,原本是想反扑闹事,反对迁都的,可现在朱允炆竟然如此肯定反对迁都的奏折,还给这些人升了官,这算什么,莫不是皇上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这一步棋,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连杨士奇、夏元吉、杨荣、姚广孝等人都摸不着头脑,原本想要递折子的徐膺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给徐辉祖几个眼神,可徐辉祖也没回头看一眼。
只短短一刻钟,朱允炆就提拔了三十名官员,然后失了耐性,指了指托盘里的一堆奏折:“没念到名字的,统统官升二级。”
“谢主隆恩。”
一群人出班,欢喜连连。
朱允炆笑着点了点头,直接跳过了迁都之事,询问礼部:“郑和带来的使臣可都安好?”
黄观从茫然状态走出来,出班:“回皇上,郑和西航远至天方,带来多国使臣,在了会同馆中,生活起居俱佳,已熟习宫廷礼仪,随时可入朝觐见。”
朱允炆颔首:“那就安排他们明日入朝吧。”
“遵旨。”
黄观退回。
朱允炆看向工部尚书郑赐:“接宋礼文书,会通河疏浚将于四月中旬提前完工,朕希望工部可派人再行勘验,确保河堤、水柜、闸口等无虞。”
郑赐走出,肃然道:“臣请旨亲往山东等地,验收河道。”
朱允炆欣然同意,看向解缙、茹瑺等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事关国运,内阁是不是出一人前往主持礼仪,以示朝廷重视?”
解缙、茹瑺与郁新同时扭头看向陈迪,陈迪郁闷了,很不想去,但没办法,其他三位都跟着北巡去了,跑了大半年才回来,让他们再去一趟也不合适。
“臣愿往。”
陈迪很是无奈,离开京师,意味着短时间内无法影响朝政,朝廷内有什么情况,自己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发声。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户部尚书夏元吉说:“宋晟传来消息,帖木儿正在筹备东征事宜,我们也不能大意,混凝土道路必须要抓紧,最好是多头并进,钱粮方面,还需要户部多多用心。”
夏元吉保证:“户部定不会短缺西北钱粮,只不过那里民工虽多,匠人却有些不足。”
朱允炆含笑道:“这件事朕已安排工部准备了,不久之后会有三批匠人前往西北。”
夏元吉见朱允炆已有所安排,便不再多说。
解缙看着朱允炆有条不紊地安排相应事宜,心头满是疑惑,以自己对朱允炆的了解,他是一个不达目的绝不轻易罢手的君主,哪怕是有诸多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困难,而不是放弃打算。
迁都如此重大的事,他筹谋与准备了多年,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徐辉祖也是一脑袋浆糊,抽空还给徐膺绪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在今天上书支持迁都,其他武将见状,也收敛不言。
姚广孝、杨荣等人保持了沉默,既然今天不是个好时候,那就改天。
杨士奇深深看着朱允炆,他嘴角带着笑意,给人的感觉是一如既往的坚毅与笃定,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几年的布局的。
那他又为什么提拔反对迁都的官员,释放这个信号,不就是告诉百官,这些人上书说得对,我不迁都了。
诡异的安排!
朱允炆结束了朝会,整个朝会中并没有一次争吵,文武百官事前准备好的奏折都没递出去,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有被塞了回去。
翌日,朱允炆接见了郑和带来的使臣,设宴三日,悉心招待,给足了这些使臣面子,并安排礼部官员带使臣至京师周围游览大明山河,好好游玩,约定秋日时,启程返回。
陈迪离开了京师,郑赐也走了,朝堂似乎平静了下来。
但很快,一股暗流就涌出了水面,激振起水花。
户部主事孙荣,巡查南直隶时勾结地方官府,收受贿赂,知情不报,致使贪腐横行,百姓不安,责令,免职,发刑部按律处置。
国子监司业杨如海,接受商人贿赂,擅自安插人员进入国子监,且在吏部时贪污,干预考评。
案件一起一起得暴了出来,全都是证据确凿。
解缙、茹瑺、郁新看着一封封文书,手止不住地颤抖,偶尔冒出来一两个官员有问题很正常,突然之间集中冒出来如此多的官员有问题,那实在是不太正常,更不正常的是,这些出问题的官员,竟都是写了反对迁都奏折,被朱允炆升官的人!
连升两级啊,这个提拔的跨度很大,至少可以让这些底层官员少奋斗七八年,一朝得势,难免得意洋洋,举止失态,失了警惕与初心,加上有些人之前底子就不干净,安全局深入一查,以前无伤大雅的事,现在就要命了。
甚至有官员因为写信给地方知县,让其关照关照自己老家,结果被安全局翻了出来,一个结党地方的罪名是跑不掉了。
至四月十日,反对迁都,并被朱允炆连升二级的一百余官员,竟因种种原因被贬官、免职、下狱多达五十七人,剩下的人更是人人自危。
之前反对迁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现在好了,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更大利益,但显然代价是巨大的,很可能要付出自己后半生的官途啊。
就在朝廷风波不断的时候,詹事府少詹事姚广孝、左春坊大学士杨荣,左春坊左中允胡濙,右春坊大学士杨溥、右春坊左中允金幼孜同一日上书,旗帜鲜明地支持迁都北平。
姚广孝奏云:
南京龙脉日衰,不可久都,北平龙气日盛,宜迁都。
杨荣奏云:
北平为都,远胜南京。其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胡濙奏云:
太祖欲迁都,然忧民力,时机不熟。陛下革制,国力大增,迁都正当其时。况今漕运将通,储蓄充溢,军民一心,当择日营造新都,以成国家悠久之计!
杨溥奏云:
上顺天心,下从民望,当都北平,天下幸甚……
金幼孜……
一时之间,激起浪花无数。
但在此时,反对迁都的声音却弱了许多,尤其是给事中、监察御史等,竟收敛了起来,只有十几个官员跳出来反对迁都。
御史们不是不想反对,而是担心反对的下场。
反对迁都的,大多数都是是因为迁都触动了自己的利益,既然有利益在京师,就难免有些不干净,别看人家是七品御史,手中权利可不小,巴结他们的人并不再少数,被人巴结多了,手里总会多点东西,比如银两,比如宝钞,比如田契……
现在一个个官员出问题,着实令人胆战心惊,昨天还在一起喝酒,今天人家就去刑部喝茶了,谁都知道刑部抠门,茶难喝的很。
不想去喝茶,就得管住嘴巴,万一说错了话,被安全局盯上……
趁着文官反弹声音微弱,徐膺绪上了奏疏,支持迁都!徐膺绪上书,带动了武勋上书,就连在家里遛鸟的曹国公李景隆也写了一篇奏折,力荐朱允炆营造北平城,早日迁都。
一时之间,支持迁都的声音充斥着朝堂,虽然依旧有不少文臣言辞凿凿,反对迁都,但很快就被武勋与一些文臣的口水给淹没。
局势发展之快,让解缙、茹瑺与郁新咂舌。
遇到这情况,解缙直接回家养病去了,不作表态。茹瑺、郁新苦苦支撑,不断安排官员上书反对迁都,甚至在朝堂之上,公开对辩了几场,浑如大妈主宰的菜市场。
不同的是,菜市场大妈吵架结束之后,剩下一地鸡毛和菜叶子,官员吵架结束之后,剩下的是官帽、笏板、腰带……
朱允炆很纳闷,吵个架你解腰带是干嘛的。
就在朝廷内部吵得不可开胶时,安全局指挥史刘长阁终于带来了朱允炆想要的潮州人,总计有五人,之后接连三日,朱允炆天不亮就传唤一些人秘密入宫,直至深夜才让其离开,除了安全局少数的高层人外,没有人知道这三日里朱允炆见到了什么人,安排是什么。
夜半,神乐观。
真人张宇初看着辞别的宁王朱权,拿出了一柄桃木剑,送给朱权:“此剑可破邪魔,定风波。”
朱权谢过张真人,走出道观,对走出暗处的庞焕笑了笑:“大明鼎鼎的血手阎罗,竟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呵呵,不错,不错。”
庞焕耸了耸肩,指了指山下灯火中的马车:“王爷,一切都准备妥当。”
朱权踏石阶而下,目光中透着自信,轻声低语:“既如此,那就再手谈一局吧。”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