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小马!!!(1 / 2)

十几年后,这些军区大院里出来的年轻人,有的成了摇滚教父、有的成了著名小说家、有的是国内一流导演、明星、主持人……

这样说大院子弟撑起了燕京半个娱乐圈,这话一点不夸张。

后来的燕京文坛“钉子户”王嗍跟古董界大腕马伟都就是两个从小在军区大院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铁哥们。

后来的著名导演冯晓刚也是跟马伟都、王嗍这一群大院子弟玩在一起,不过他加入的时候比较晚了。

多年后冯晓刚还特别拍了一部电影,就叫《老炮儿》,管琥导演,他自己做监制,还亲自出演了“六爷”这个角色,过了一把瘾。

同样都是军区大院子弟,马伟都是从空军大院出来的。

空军大院在所有军区大院里也是最牛的,马伟都后来谈起空军大院门口墙壁上刻着的大字“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还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说起这马伟都,他还是刘之野的熟人,确切地说他是“破烂候”新收的徒弟、闫解成的师弟。

说起这些未来的有头有脸的大佬,如今还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均未成名。

后世人称“马爷”的马伟都如今还只是“小马”,不过已露峥嵘。

刚下乡回来没几年的马伟都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铣床工。

但是成为一名工人的马伟都,并不满足这时的生活现状,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每天的他和时间赛跑,用尽一切时间就会抓紧读书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马伟都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长时间文学素养的积累,再加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写作上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让马伟都成名的的处女作作品《今夜月儿圆》这会儿没未发表。

这要等明年他在《夏国青年报》上发表,一时间马末都才响彻文坛。

打那起,马伟都才正式开始了创作,并成功发表了几篇小说。

喜爱读书写作的马伟都,后来又调入了《青年文学》杂志社当编辑。

相比马伟都,王嗍出名还要晚一些。

等马伟都出名后,王嗍才发表了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不算特别有名气。

到了十年后,马伟都和王嗍、刘振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改编创作了不少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其中包括《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等,王嗍等人这才成了腕儿。

所以说他们几个的黄金年代要晚十年才来。

王嗍这人才气重,痞气也重,这些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地尤其明显。

文坛素有文人相轻的习惯,王嗍后来在整个燕京文学圈儿并不受待见。

因为王嗍本人的性格是又狂又痞,他心里想什么绝对说出口,评论于秋雨不能算作家,顶多就是一个游山玩水的人写了一点心里的感悟罢了;

他评论说于丹青是戴着市场的高帽子在讲《论语》,没有一点意义。

到后来王嗍得了文坛“钉子户”得“美名”,也成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喷子”。

如果不是有马伟都的帮衬,王嗍的才华也许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而痞子王嗍评论马伟都就一句话:“就是一个倒腾古董的”。

这话不假,除了爱好文学,马伟都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董,而且因为收藏古董后来身家颇丰。

说起这马伟都喜欢上收藏古董还颇为传奇。

马伟都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

辍学后的马未都整天就是跟着院里的大孩子到处疯癫,直到下乡知青。

无所事事的马未都成为第一批的知青。

马伟都年轻,到也不知道什么苦不苦的,总是对新事物产生好奇。

乡下也是有很多奇人异事,给马伟都印象最深的就是浪里白条“一把捞”。

当时有个女知青在水塘边,不慎落水淹死,尸体沉入水塘。

村里几个会水的村民下水捞人,都没有捞到。

没办法,只好请了十里八乡水性最好的浪里白条“一把捞”。

“一把捞”被请来后,就问了一下村长管饭不,村长说当然管饭。

两人说定,“一把捞”提了一个要求,要让在场所有女性回避。

村长纳闷,“这有什么说道吗”一把捞说,“他要把衣服脱光,如果有衣服会增加阻力”。

村长当即让女人都离开了现场。

就见“一把捞”脱光衣服,深吸一口气,扑通一声就跃入水中。

就这样,大家在岸边等了足足快一个小时了,就不见“一把捞”的身影。

这让众人无不担心,村长更是心急如焚,心想这人没捞上来,再搭进去一个,得不偿失啊。

于是,村长让村里水性好的几人准备好,再次下水捞人。

就在这时,只见水塘中间浪花翻滚,一个女性身体浮出水面,接着一把捞也从水里探出了头。

大家无不称奇,在一个深不见底,浑浊的水塘里把人捞出来,真是厉害。

这件事让马伟都记忆犹新,也让他明白世间能人很多,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马伟都因此开始喜欢上了读书,他要从书中探索到更多的奇闻异事。

读书让马伟都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弥补了他的知识空缺。

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两年前,马伟都通过他父亲的关系,调回了燕京,在七机部当了一名工人。

能在七机部上班的工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人。

进了车间后每个人分配一个师傅,马伟都在工厂学的是机床铣工。

跟的是一位姓董的师傅,马伟都进去之后就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师傅。

每天上班他一定要比师傅早到,到车间之后看师傅没来就特别高兴,然后给师傅去机房旁边的热水房用大瓷缸打热水。

如果抽烟一定要先给师傅一根,毕恭毕敬地给师傅点上。

这个时代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马伟都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每天上班,他与冰冷的机床打交道,下班后,他就在书海中遨游,读书、看报、思考、写文。

那马伟都是怎么爱上收藏古董,并且拜师“破烂候”的呢?

这就说来话长。

其实,马伟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

小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

在马伟都的印象里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而学生们就是一个跟一个,主打一个走马观花。

但马伟都偏不,他永远落在队伍的最后,就要看,看明白。

他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后来,马伟都随家人到了黑江生,在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才回到燕京。

马伟都就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好兄弟姜纹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安分的少年时代,马伟都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

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七十年代末,正是夏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

津港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伟都在燕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津港跑。

这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伟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

一开始,因为钱少,马未都收东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

可这年头的人对于古董文物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也不要钱。

说说实话,这时的马伟都热情收藏古董,但也只是一名“菜鸟”。

虽然马伟都天赋不错,但他没师傅教,全靠自己摸索,不吃亏才怪呢!

虽说,七十年代是古玩市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古玩,造假的比较少,价格还便宜,很容易捡漏。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