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征兵季!!!(2 / 2)

他们兵种的要求高,优先挑兵,之后是燕大军区。

记得一个高大的东山籍水兵反复对王玉兰议论兵源不行。

王玉兰观察一下,温城人是偏瘦小了一点,但眼睛里透着机灵。

最后一天审核,没王玉兰什么事儿了,想和通讯员一起想到雁荡山游玩。

就去请示领导,副团长大手一挥,同意了。

审核过程中有几个皮肤病人,要还是不要?

全场人目光投向王玉兰。

王玉兰想,大不了就是皮炎,又不是传染病,就不能剥夺年轻人当兵守土的愿望。

脑子里连圈都没转,就同意了。

她就签上大名,皆大欢喜。征兵工作告一段落,大家松了一口气。

王玉兰她们在海边一个小饭馆庆祝一把,那天除了王玉兰,他们喝了许多啤酒,醉醺醺的。

当地武装部给新兵发入伍通知书,发军装。接着新兵集合。

回去的时候,是和海军某部一起包了游轮,做运兵船。

驶向东海,目的地沪海。

接兵,运兵的一路最轻松的就是沪海的生活。

汪洋大海让人的心胸顿时宽广,王玉兰喜欢站立在船头感受那种什么是披波斩浪。

团领导照顾女同志,王玉兰和老董住在三等仓,非常适宜。

接着在沪海兵站上车,坐上了闷罐子运兵车。

王玉兰和连长指导员分别后,和团部十几个人员上了最后一个车厢,为指挥车。

这是非常艰苦的旅程。

团部没几个人,最后一节车厢根本压不住,弹跳了一路。

由于不是紧急军事行动,所以给各路大神们让路。

到兵站,才能供应饮食和水,还有放水。

每节车厢只有一个大桶应急,味道那叫一个复杂。

大家坐在草垫子上,王玉兰从连里借了一条被子,隆冬季节,越走越冷。

而连长和指导员和没训练过的新兵在一起,他们的责任大,条件会更艰苦。

白天,车厢的两侧有几个位置较高的小窗户,打开透进光亮。

晚上一盏煤油灯解决照明问题,硕大的车厢沉浸在一片昏暗中。

火车就这样拉着多少人的青春年华,喘着粗气向着军营的方向咣当咣当走着走着……。

终于完成任务,到军营了。

直到有一天,王玉兰给老公易援朝打完电话,通讯科的小战士在电话里对她说,“王医生,你好!我就是你从温城接的兵……”

……

演习任务结束后,刘本明也接到了接兵任务,任职新兵连连长,他荣幸地被委派去苏北某县接新兵。

刘本明接到任务时,已经是在十一月初。

最初的日子,他心花怒放,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在军营太久,很少能出去见见世面。

而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以为自己终于有一次外出“旅游”机会了。

可是,当刘本明他们一行到达该县时,说真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尽管已经是八十年代了,但这个县城,好像好停留在近乎原始的一种状态,全县几乎看不到一条像样的马路。

车子开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透过窗缝在车内弥漫,让人特别不适。

到达县城后,地方人武部负责人是一位姓陈的部长,他的接待工作还算是热情。

尽管招待所设施并不是很好,甚至连洗澡的地方连热水都没有,但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刘本明而言,还算说得过去。

然而,在接下来的接兵过程中,刘本明却遇到了三件麻烦事。

刘本明他们住在县城的招待所的第二天中午,天气晴好,万里无云。

刘本明和一排长陈李玉书四人在街上闲逛,当他们走到当地的百货大楼时,看到人头攒动。

出于好奇,刘本明几人也挤过去凑凑热闹。

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商场搞促销——卖一批布料,每块布料十块钱。

看着一个个买到布料的人,兴高采烈地出来。

陈玉书几人也动了心,商量着每人买一块布料,到时做件像样的衣服。

于是,把三排长高峰推到了人流的前面。

当高峰把二十元钱交给售货员时,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售货员收到钱后,最终却没有将布料发给高峰。

于是,高峰就追问那个售货员:“你把我们的钱放进了钱箱,怎么一直不给我们布料呢?”

售货员的回答让陈玉书他们愤怒不已:“你啥时交给我的,我怎么不知道?”

愤怒之下,陈玉书开始与售货员理论起来。

正在争吵之际,商场的一位领导走过来,了解情况后安抚他们说:“同志们,你们也不用担心,如果是我们弄错了,我们下班后盘点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陈玉书三人忐忑不安地回去了,第一次接兵,竟遇到这样的麻烦事,这是刘本明做梦都想不到的。

回到招待所之后,刘本明他们吃了晚饭,正要出去走走时,忽然门口来了两个人。

刘本明仔细一看,竟是白天卖布料的售货员和那个商场的领导。

原来,还是他们搞错了。

他们不住地说着:“对不起……”,并将钱退还给了陈玉书他们。

听那领导这样说,陈玉书三人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了买到布料,和群众起冲突,那样的行为也是不太体面的。

但不管怎么说,麻烦事解决了就好。

另外一个麻烦事,就是刘本明在征兵过程中,发现一个适龄青年,竟然患有高血压。

按照规定,这样的情况,无论如何都不能录用的。

但当地人武部的领导却坚决要送这位青年入伍,导致了整个定兵过程陷入僵局。

征兵过程相对复杂,大致经过报名、目测、体检、家访、政审和定兵几个过程。

为了保证每个兵员都达到标准,负责接兵的人要以身作则,把好每道紧要的关口。

尤其是对那些合格青年的家访,更是最后定兵关键的考量。

有一天,刘本明在人武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决定对那名患有高血压的人进行家访。

这兵是个城镇兵,父亲是镇上财政所的领导,母亲是一名高中教师,家境不错。

到他家后,当地人武部人员借口去厕所走开了。

这时,那个青年人的父亲拿出一个信封交给刘本明,想表示表示:“……,您请收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刘本明知道他的想法,当即予以拒绝。

随后,刘本明按照程序对那年轻人进行了相应的问询与了解,发现他确实不适合入伍,最终把他从名单里删除。

作为一名军人,刘本明觉得必须秉公办事,否则他会问心有愧,一辈子也不得安宁。

第三件麻烦事,是刘本明他们在家访时,遇到一个热心的家长,她无论如何都要留他们在她家吃饭,让刘本明盛情难却。

但是部队在接兵时,有明文规定不接受征兵对象家长的请客,但凡事总有例外。

有一天,刘本明去一个乡里的村庄家访时,一位母亲无论如何都要请他吃一顿饭。

这年头,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太好,那位母亲听说刘本明要来的消息后,特意杀了一只小公鸡,然后蒸了米饭。

这样的饭食,农村人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

刘明白那位母亲的做法,她一是出于对军人的尊重,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被成功录用。

事实上,她的孩子各方面都达标。

吃饭时,刘本明发现那位母亲在他的米饭里放了很多精肉。

虽然这顿饭特别美味可口,但刘本明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饭后,刘本明偷偷地掏出十五元钱,趁那位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放进了她家的菜橱抽屉里。

这次接兵,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接兵任务。

虽然很辛苦,但从中,刘本明学到了很多智慧,那是他在军营里永远学不到的。

今年,又进行了一次精简整编,至明年初,全军总员额为四百多万人。

全国退伍军人数量达到一百五十万人,是历年来退伍人数最多的一年。

单单燕京市预计就有三万左右的复员退伍军人回到地方,需要安置工作。

(本章完)

记住暖酒小说地址:nnnXS.com